首先俺声明:“接受不可改变的”是一种心态,它并非事情的最终结果。
在这句话之前,还应该有一句:改变可以改变的。
当然,这一句更适合灵儿,尽管她刚刚又过了个小生日。
改变可以改变的,标志着仍然在茁壮成长。
接受不可改变的,那叫成熟。比如说灵儿她师傅林有财,还有她师伯贾东岸。
俺知道这样说,肯定有人会跳出来反对,因为俺没列举汗青、土豆、故里、叶子、红枫之类的家伙。
但俺不怕,他们谁要是反对,只能更加充分说明他们还不能做到“接受不可改变的”。
其实也没啥,“改变可以改变的”与“接受不可改变的”也不是非要弄个你死我活、孰是孰非的。
俺就很羡慕“改变可以改变的”他(她)们所包涵的那种激情。
那个叫灵儿的就更不用说了,整天拿着羽毛当长矛,普天之下找风车,发誓要将自己改变成一“愤女”。(这是俺最喜欢她的地方)
就是林有财在“咳、咳”之后所作的村长报告中也在心里说:“接受不可改变的。”其实,那报告还是俺起草的,尽管他跳过了这一句。
咋一听,这句话显得很无奈。但要是徶开浮尘去琢磨,这句话似乎还包含着很多的理性和自信。
而理性与自信恰是成熟的标志。(灵儿,俺只随口说说,其实也包括你在内)
从这句话中读出无奈并没有错。
因为这句话说的就是如何去面对无奈。
人是自我意识最强的东西。当他(她)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往往会将“改变”作为第一选择。
这种不如意,人们常叫作“坎”。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对外界及内在关于“坎”的改变在许多方面、在许多时候确实是有收获的。这种收获往往又成了助长下次改变的动力。
但这个动力,人们在运用中的差别是很大的。特别是事情的结果与人们的愿望反差到觉得“不可接受”时,人们所选择改变的方式差异就更大了。
比如说,面对那些“不可改变的”,谁都可以有下列选择的权力:
一是“愚公移山”。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是无可非议的。不过,寓言都是有道理的,但所有寓言都不是让人抄袭的。王屋山挡住了老愚家的去路,这当然是不如意的事,但除了老愚,至今还真没有发现挖山不止的,特别是子子孙孙都挖山不止的。
二是“一枕黄梁”。这种以虚幻的妄想来代替不可改变的现实的做法也是屡见不鲜的。梦是愿望的延伸,但梦醒时份该干嘛还是要去干嘛去。梦都是少有结局的,即使这个结局万般美妙。人,可以有梦的心态,但不可有如梦的作为,否则那叫梦游。
三是“杜鹃啼血”。能“啼血”的人们都有一颗美好的心。遗憾的是传说都是美丽的,悲剧的美丽尤为令人神伤。在“杜鹃”与“愚公”中,人们宁可去做一只杜鹃,也可能不愿去当愚公,尽管他们都是那么执着。但执着并不能改变一切。
四是“以邻为壑”。最无耻的手段往往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它最豪华的外衣是顾全大局,它最高的境界是号召别人“士为知己者死”。当然,这里所说的大局当然与真正意义的大局并无多少关系。虽然,这种手法上不得台面,但常常使用的人从未断绝过。
五是“退避三舍”。事虽关己,故作不知;事不关己,更是挂起。天塌之下,比的就是个头大小。个头差不多,比的就是腰杆子谁先弯。腰杆子弯了,比的就是谁膝先软。这种连改变之心都没有的人是没有资格谈“接受”的。
六是“后悔莫及”。后悔不是错,人就是在无数的后悔中茁壮成长的。但后悔很少能解决眼前的不如意,所以世上最不可企求的药就是后悔药。
七是“迁怒他人”。事物总是关联的,因果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复杂的关系,更何况有时候有些因还不是那么显化。在没有弄清事情的原委时,最好不要轻易下结论,不然很容易形成迁怒的局面。或者使被迁怒者有些委屈,或者使真因逃过追责。
......
其实,任何选择都是有其道理的。
俺希望自己选择最多的还是:接受不可改变的。
在俺理解,接受是一种理性的心态,接受是改变或不想改变的前提。
关键是:接受后如何去改变或为什么不去改变。
附:摘自一个网友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