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受不可改变的

(2008-05-22 21:40:46)
标签:

杂谈

    首先俺声明:“接受不可改变的”是一种心态,它并非事情的最终结果。

 

    在这句话之前,还应该有一句:改变可以改变的。

    当然,这一句更适合灵儿,尽管她刚刚又过了个小生日。

    改变可以改变的,标志着仍然在茁壮成长。

 

    接受不可改变的,那叫成熟。比如说灵儿她师傅林有财,还有她师伯贾东岸。

    俺知道这样说,肯定有人会跳出来反对,因为俺没列举汗青、土豆、故里、叶子、红枫之类的家伙。

    但俺不怕,他们谁要是反对,只能更加充分说明他们还不能做到“接受不可改变的”。

 

    其实也没啥,“改变可以改变的”与“接受不可改变的”也不是非要弄个你死我活、孰是孰非的。

    俺就很羡慕“改变可以改变的”他(她)们所包涵的那种激情。

    那个叫灵儿的就更不用说了,整天拿着羽毛当长矛,普天之下找风车,发誓要将自己改变成一“愤女”。(这是俺最喜欢她的地方)

 

    就是林有财在“咳、咳”之后所作的村长报告中也在心里说:“接受不可改变的。”其实,那报告还是俺起草的,尽管他跳过了这一句。

 

    咋一听,这句话显得很无奈。但要是徶开浮尘去琢磨,这句话似乎还包含着很多的理性和自信。

    而理性与自信恰是成熟的标志。(灵儿,俺只随口说说,其实也包括你在内)

 

    从这句话中读出无奈并没有错。

    因为这句话说的就是如何去面对无奈。

 

    人是自我意识最强的东西。当他(她)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往往会将“改变”作为第一选择。

    这种不如意,人们常叫作“坎”。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对外界及内在关于“坎”的改变在许多方面、在许多时候确实是有收获的。这种收获往往又成了助长下次改变的动力。

    但这个动力,人们在运用中的差别是很大的。特别是事情的结果与人们的愿望反差到觉得“不可接受”时,人们所选择改变的方式差异就更大了。

 

    比如说,面对那些“不可改变的”,谁都可以有下列选择的权力:

    一是“愚公移山”。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是无可非议的。不过,寓言都是有道理的,但所有寓言都不是让人抄袭的。王屋山挡住了老愚家的去路,这当然是不如意的事,但除了老愚,至今还真没有发现挖山不止的,特别是子子孙孙都挖山不止的。

    二是“一枕黄梁”。这种以虚幻的妄想来代替不可改变的现实的做法也是屡见不鲜的。梦是愿望的延伸,但梦醒时份该干嘛还是要去干嘛去。梦都是少有结局的,即使这个结局万般美妙。人,可以有梦的心态,但不可有如梦的作为,否则那叫梦游。

    三是“杜鹃啼血”。能“啼血”的人们都有一颗美好的心。遗憾的是传说都是美丽的,悲剧的美丽尤为令人神伤。在“杜鹃”与“愚公”中,人们宁可去做一只杜鹃,也可能不愿去当愚公,尽管他们都是那么执着。但执着并不能改变一切。

    四是“以邻为壑”。最无耻的手段往往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它最豪华的外衣是顾全大局,它最高的境界是号召别人“士为知己者死”。当然,这里所说的大局当然与真正意义的大局并无多少关系。虽然,这种手法上不得台面,但常常使用的人从未断绝过。

    五是“退避三舍”。事虽关己,故作不知;事不关己,更是挂起。天塌之下,比的就是个头大小。个头差不多,比的就是腰杆子谁先弯。腰杆子弯了,比的就是谁膝先软。这种连改变之心都没有的人是没有资格谈“接受”的。

    六是“后悔莫及”。后悔不是错,人就是在无数的后悔中茁壮成长的。但后悔很少能解决眼前的不如意,所以世上最不可企求的药就是后悔药。

    七是“迁怒他人”。事物总是关联的,因果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复杂的关系,更何况有时候有些因还不是那么显化。在没有弄清事情的原委时,最好不要轻易下结论,不然很容易形成迁怒的局面。或者使被迁怒者有些委屈,或者使真因逃过追责。

    ......

   

    其实,任何选择都是有其道理的。

    俺希望自己选择最多的还是:接受不可改变的。

 

    在俺理解,接受是一种理性的心态,接受是改变或不想改变的前提。

    关键是:接受后如何去改变或为什么不去改变。

   

   

    附:摘自一个网友的观点:

                  

一介草根 说:
在这个世界上,灾祸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大的、小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对于受灾者本人来讲,性质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每个人承受压力的心理底线各有差异。有些人,愈挫愈勇;有些人,不知所措;有些人,随波逐流;有些人,自暴自弃。不同的人,需要区别对待,逐一开导。
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是全国各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而从长远来看,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其实更需要依靠灾区人民自己的力量。以什么样的精神、心态和行动力去迎接后面的挑战,如何帮助幸存的人们尽早修补心灵的创伤,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课题。
灾后重建,心灵的救助远比物质的救助更加任重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