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莽:东山再起

(2008-03-28 09:52:24)
标签:

文化

     在王莽黯然离开长安时,还有一个人也悄然搬出皇宫后庭。那就是王政君。
 
     此时王政君已是70有余了,经历了太多的宫廷风雨后,她早就明白了一些道理。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的是政事,此外还有一朝天子一朝亲,说的就是家事了。
     王老太皇太后毅然退避于长信宫,不再插手朝政大事是顺势而为的。她知道仅凭自己太皇太后的威名,对汉哀帝而言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毕竟不如傅昭仪、丁姬与汉哀帝那种血缘加利益的关系牢固。
     何况赵飞燕虽身为皇太后,为保全自己还三番五次的给别人请安呢。
     王政君没有与她们较劲,她觉得自己唯一能拼的就是岁月。
 
     对王莽来说,离不离开京城实际上也没有多大实质上的意义。即使守在长安,如果没有适当的机会,也是空耗年华。
     王莽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姑妈王政君。
 
     之所以说王莽有过人之处,是在于他并非静止的等待。
     王莽在身处南阳的日子里,有两件事是值得一提的。
     一是继续与地方官员以及当地有名望的人材相结交。南阳太守就坚定的认为王莽绝对会重见天日的;与太守看法一致的大学者孔休成了王莽封地的管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南阳乃至与南阳有密切关系的人们并没有将王莽的失宠视为其失败。
     一是王莽毅然处死了一个儿子。他的二儿子王获因故杀了一个家奴。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值得上纲上线的事,如此类似的事是司空见惯的了,社会上并没啥不满的舆论。但王莽认为这有损于王家的声誉,硬是逼着王获自杀偿命。
     前者使王莽依然在中上层得到好评,后者使他在下层百姓中得到了拥护。
 
     不平则鸣。
     开始不断有人为王莽喊怨。当元寿元年(前2年)出现日蚀时,人们将这种自然现象归咎于汉哀帝没有重用贤臣。所谓贤臣,当然就是王莽了。
     人们对不可知的东西总是心怀畏惧的。尽管汉哀帝千万个不愿意,但天象如此,舆论如此,哀帝不得不让王莽回到长安。
     但汉哀帝还是咬紧牙关没松口,没将王莽官复原职。
 
     汉哀帝没重新起用王莽,也许不仅仅出于对他的政治戒备,可能更多的是为了董贤。
     就政治而言,汉哀帝除了分解王家外,他个人生活在历代帝王中是比较简朴的。他废止了贵族们那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撤掉了专门的乐府官;哀帝还是历史上少有的不重女色的皇帝之一,他只册立了一后一妃。
     这个看起来很不错的皇帝,却堤外损失堤内补。他不好女色,是因为好董贤。
董贤是个男同志,因满足了哀帝的爱好,由一个舍人逐步迁升,居然登上了大司马之位。
     哀帝对这位同志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一次午睡,汉哀帝醒来,一见董贤依然沉在美梦之中,自己的衣袖却被压在他的身下,为了不打扰董贤,他顺手拿起一把刀便将衣袍割断了。
     可见哀帝对董贤的维护绝不是一个王莽就能令他改变的。
 
     但事情总不是一成不变的。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随着岁月的流逝,皇太太后傅昭仪、帝太后丁姬相继去世。在与她们的较量中,王政君的长寿使她最终取得了胜利。
     随着时间的流逝,汉哀帝在执政6年后,于元寿二年(前1年)去世。
     这个有着“断袖之癖”的皇帝,没为汉家留下继承人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说汉家的千秋大业,就是如何处理哀帝的葬礼,对皇家来说都成了棘手问题。此时的皇太后赵飞燕已是昏了又昏,身为大司马的董贤更是除了叩头也是束手无策了。
     只有太皇太后王政君胸有成竹:让王莽入宫吧,他办过汉成帝的大丧。
     于是,顺理成章,王莽重回宫廷。
     办完丧事后,王政君的昭书也到了,王莽继续留下,不仅掌管军队与兵符,还兼管各部大臣。
 
     以后的事情就更加顺畅了。
     很快就有人弹劾董贤,罪名当然是一条接一条的。董贤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干脆一死了之。
     再接着便是推荐大司马人选。虽然事情是明摆着,但程序还是要过的。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以及其他官员一致提名王莽,只有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鬼迷心窍的相互提名。
     少数服从多数,这个原则历来都是不会放弃的。在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下,王莽重新当选为大司马并兼领尚书。
     失而复得,王莽再次总理汉家的朝政。
 
     国不可一日无君。
     在处理完汉哀帝丧事后,选立汉帝便成了第一要务。
     经充分协商,王莽将与汉成帝血缘最亲的一个侄子立为汉帝。他就是汉平帝,年仅9岁。
     一个9岁的小孩怎能做好皇上呢?这没关系,他的身后不就站着王莽么,王莽的身后还有王政君呐。
     所谓充分协商,就是王家的精心策划。他们的工作流程是:一切事务由王莽提出方案,再由王政君以太皇太后名义发布实施。
 
     在这种工作流程下,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比如说在清除其他外戚上,首先是将赵飞燕贬为庶人,最终逼其自杀身亡;其次是哀帝的皇后,同样贬为庶人,也是逼其自杀;再次是已死去的傅昭仪、丁帝后。对她们是不可能再杀一次了,但也没有轻易放过:打开坟墓,剥除金缕玉衣,换用普通棺木,削减坟墓高度;最后是她们那些亲戚们,革职的革职、流放的流放、杀头的杀头。
     多年形成的庞大外戚网,在王家面前很快就灰飞烟灭了。
 
     王莽在拿出这些方案时,是以正义的面目出现的。
     比如说在清除朝中异己时,他不仅将当初相互提名要做大司马的前将军何武和后将军公孙禄撤职查办,他还大义灭亲,将自己的叔叔红阳侯王立赶出了京城。
     王政君对驱赶王立是持保留意见的,现如今也只有这个弟弟还活着了。但王莽成功的说服了她:“如今皇室衰落,人丁不旺,已是连着几代没有继承人了。您目前代替年幼的平帝施政,即使做得再公正,也还要担心天下非议。您怎能将一个犯过错误的弟弟勉强留在身边呢?还是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吧,等形势好转,再将他召回就是了。”
     太皇太后觉得他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便顾全大局让王立离开了京城。
 
     大清洗之后必然是大培植。
     这是一条千古难变的规律。既然是规律,王莽当然也是要遵守的。
     王莽在培植亲信时,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听话;二是有才;三是有好名声;四是太皇太后认可。
     在这些原则下,很快就聚集了如孔光、王舜、王邑、甄丰、甄邯、平晏、刘歆等有文有武的人才。当然,忠于王莽则是首要前提。
     此时的王莽,已打好了地基。那么,新的建筑何时开工呢?开工是否顺利呢?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