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景帝的背叛

(2007-12-03 09:10:08)
标签:

人文/历史

汉景帝的背叛 
    (感谢锐博客“杂文.观点”栏目对本文的导读)
 
 
    改革是需要成本的。
     政体改革的成本往往需付出改革者生命的代价。
  而那种要命的箭却往往来自改革者的背后或自己的阵营。 
 
     为汉王朝的千秋大业计,晁错紧盯着自己心中的太阳,夸父般的开始了孤独的长跑。
     这是一个个性很强的人,性格刚直,做事、说话不留情面,司马迁说他是:“峭直刻深”。而历史的经验告诉俺们,这种个性的人往往只有死路一条。至于死后是不是惹人掉泪,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晁错心中的太阳就是削藩。
     削藩在很多朝代其实就是宣战。
    
     还在汉文帝时,晁错的矛头就直指吴王刘濞。
     刘濞的封国是块肥肉,既有海水煮盐,又有铜矿铸钱。这两大财源使他在享尽豪华外,还能兼顾民生,治下百姓不仅可以不纳税,还时常得到一些福利。
     财大气就会粗。当年刘濞的儿子在游戏中被汉文帝失手打死,因而文帝即位后,这家伙居然就从不朝拜,隐然将吴国弄成了国中之国。
     是可忍孰不可忍,晁错为此一连上了十几道书。面对慷慨激昂的文字,汉文帝虽未采纳他的建议,却很欣赏他的才华,便把他派到济南让他跟随秦时的老博士伏胜去进修《尚书》去了。待他学成归来,文帝又将辅佐太子的重任交付于他。
 
     太子刘启即位后成了景帝,他立即提拔晁错为内史,不久又升做御史大夫,掌管纠察、弹劾事宜,实权仅在丞相之下。
     有自己得意门生撑腰,晁错以为改革的春风很快就会吹遍祖国大地。他开始进一步制定削藩的具体措施。
     晁错一路走来似乎还算顺畅。
 
     但他是个不大回头的人。如果回首张望一下,他会发现背后早有一道道愤怒的目光:被活活气死的三朝老臣申屠嘉、大臣袁盎、权臣窦婴。。。,以刘濞为首的所有诸侯王。他们目光的背后无疑还有更多的目光。这些光网其实早就把晁错杀死了千百回。
 
     关切他的人还是有的。
     他的父亲专程从老家颖川赶到长安,说:你削弱诸侯,疏远刘家骨肉,人家背后已恨之入骨,这是何苦呢?晁错曰:“固也(本来如此)。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其父叹道:“刘氏安矣,而晁氏危。”他见劝不醒晁错,便偷偷的服毒自尽,留下遗言:“吾不忍见祸逮身。”
 
     十几天后,吴王联合楚等七国诸侯公然反叛朝廷,打出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
     此刻,面临考验的不仅是晁错。
     汉景帝不得不在牺牲晁错换取吴楚退兵与坚持不懈兴兵讨伐中作出选择。
     因受吴王贿赂曾被晁错惩治过的袁盎趁机进言“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汉景帝沉默许久,曰:“吾不爱一人谢天下。”并密派袁盎前往吴国。
 
     又过了十几天,在景帝的授意下,丞相陶青、中尉嘉、廷尉张欧上书弹劾晁错,并建议“腰斩”。
     这时的景帝只说了一个字:“可。”
     俺不知汉景帝说出这个字后的心情如何,俺知道这个字的份量,俺更知道这个皇帝已彻底完成了背叛。
     而这时的晁错正在家中思谋着如何征伐诸侯们这场早有预谋的叛乱。听说皇上召见,立刻穿了朝服,坐上马车,前往宫中去拜见自己的得意门生。
     车至东市,中尉突然宣诏,将身着朝服茫然无措的晁错捆绑起来,当众腰斩。
     一切发生得似乎都非常突然。
 
     可惜,晁错的死并未换得景帝所希望的和平。
     还是一个姓邓的校尉说得好。当他从前线归来,景帝问他吴王退兵否。他说:吴王蓄意谋反已几十年了,只不过是借诛晁错为名而已。现在杀了晁错,怕天下人从此闭口不敢再进言了。
     汉景帝只有喟然长叹。
 
     俺想,这些道道汉景帝何尝不知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