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绝活 锦上添花
马治权
世锦和我都在甘泉生活过,他是插队,我是返乡。世锦曾被甘泉文化馆选中,但不知什么原因未能如愿,而我当时也正好在甘泉文化馆宣传队呆过一段时间,我们虽然在一个县,但互不认识。后来世锦回到了延安,我走到了西安。我在西安,他在延安,我们却认识了,那就是缘于书法。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是在甘泉,也是因为书法。甘泉的书法群体形成的早,一次县上的书法讲座我和世锦遇到了一块,我们都讲了对书法的认识和体会,观点和想法是不谋而合,心里就一下子拉近了。更巧的是,我在陕西省政协主办杂志,他到延安日报办报纸了;我作了省政协文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他调整到延安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当了主任。
因为工作和爱好的同一性、统一性,我们后来在博客上常来常往。世锦的书法和篆刻很好,尤以刻印当是看家本领。几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在延安应该算得上是第一把刀了。然我在省上,横着看竖着看,他的篆刻在省内也是叫的响的,当然要在前列排名。再往大了说,我订阅了二、三十年的中国书法前卫杂志,仔细比较,世锦的篆刻跻身其中,一点也不逊色。如果全国评个篆刻百家,我想世锦榜上有名。我说这话还有一个根据,那就是我还经常性的被这些专业性的杂志刊物约稿,因此,我会站在中国书法的水平线上,一览众山,评价自有几分把握。
世锦的篆刻早年风格犀利,造型自然可爱,只是缺失一点蕴藉。近年来,随着功夫学养的提升,印面的立体感也随之凸出,线条因之纯厚,读起来既有视觉冲击感,也有仔细琢磨的深厚感。厚度、力度、广度皆备,可谓人老刀老,炉火纯青。
世锦早年为我治过一枚印,放在甘泉的家里了,回家探亲时写字方便一用。这次要去安塞笔会,走得急忘了带印章,只好半夜三更给世锦打电话求印。俗话讲,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现在商品经济社会,刻一枚印章动辄几千或者上万。我前后拿世锦两方印,总得有点表示吧。于是给他打完电话,便拿起笔写下这段文字。
世锦在方寸天地耕耘几十年,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中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门“雕虫小技”,到处吃香喝辣的。我三更半夜熬油点灯,为的什么?如果十年前我为他写点文字,还算是雪中送炭。而这时,他已功成名就,我只能是锦上添花了。虽不符合我的性格,但偶而为之也不为过。
我曾给许多同道说过,足球行当有一句话“当你不知道把球往哪踢的时候,你就往球门里踢”。在书法篆刻领域,这句话同样适用,“当你不知道如何写字刻印的时候,就重回传统”。在这个人人讲个性的时代,似乎重回传统是一句可笑的话,但我文章的结尾,还是要嘱咐世锦,虽然风格独具,虽然人刀俱老,虽然信手拈来,然艺无止境,如果遇到困惑,希望重回传统,老祖先在这方面几千年的积累沉淀,必有他们的启人心智、指点迷津的秘笈
2013年7月6日凌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