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乔文渊《谈白世锦的篆隶之魅力》

(2016-08-16 16:26:10)
标签:

杂谈

 

谈白世锦的篆隶之魅力

 乔文渊

 

   白世锦,号竹心堂主,书屋虚斋。问何谓?曰:竹直有节与性格相投,其心为空与腹中少有墨水相近,故号之。然前者所为不大,后者实在重要,不想以竹直蔽其空,把书屋称作“虚斋”来提醒自己。                                                                                

     白世锦是个多面手,真草隶篆行样样涉猎,风格已成自家风貌。得出的结论当然不是凭空,是从其作品中得来的占多,从作品以外得来的也不少。苏东坡说过:“世间唯名声不可欺”。因为有“实”摆在那里,是否与名相符思辨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得出结论。即可欺一时之人,也不可欺后世。苏轼又说:“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书法作品流通于社会,有抑必有扬,决非一人可以定音。但是对优异的作品欣然肯定而不含糊,这也是一种很有必要的鲜明态度。

    白世锦的篆书集厚重和灵巧一身。究其来源,应该是以周之钟鼎金文和与秦小篆之间的石鼓文,加之战国时的器铭、简书、帛书为致力点,在这么一个广大的历史范围中效法,挫笼参会,自领其奥。其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品读白世锦的篆书,是很有现代意味的——以古出新,一方面古意盎然,一方面又是新趣叠出。既雄强厚重,又灵动巧妙,使篆书结构变得跌宕不拘,生机盎然。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说:首先是用笔的轻重悬殊,重笔下力既狠又辣,横刀入阵,大石乔松,如尽全身之力为之。笔饱墨浓、入木三分倾注于纸面,线条饱满,力道沉实。这些沉重之笔,重而不浊、不滞,浑厚硬朗,从而构成了白世锦篆书的主导笔调。他对实笔的运用,真正地落在了实处,如金石之掷地铿锵有声。古人认为:“宜实而不泥于实”,也警惕“锺厚必哑,耳塞必聋。因为泥于实就易于“窒碍”。他善于辩证待之,他在用重笔之外,以轻盈灵动的瘦劲笔调调节之。这些笔调应用较为轻快和直截了当,如弹丸出手,瞬间中的。正好与厚实的粗线条形成对比,细劲、飞动、反差的艺术美学效果油然而生。粗线条主其气势,细线条主其活泼。这就有了轻重交替、虚实高低、错落疏密、远近相生之美感。在欣赏过程中不断转换,颇为快意。这就犹如清人刘熙载云:“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

     其次,在于弧形线的巧妙运用。弧形线给人一种方圆、包容婉转之美感,同时也使中心在弧线中得到改变,每个字都有一股波动感,显示出书写之灵动。他把弧线运用得十分熟练,动作简洁、明快。使得文字结构中宫紧缩,四面花开,起到既紧密又开张的艺术效果。这充分说明其善于用拙重,也善于用丽巧的艺术手法。用巧不易,易于落于俗套,但他巧妙地避免了这一点,巧拙相济,使之品之不厌。

    白世锦颇有篆意的隶书更具特色,表现古朴而清爽,浑拙而洒脱的体态。从而减去了一些敦厚、森严、苍老的成分,从而变得率意、任性、随和、亲切、可爱。简书笔意的应用,更显的率性天真。可见他是主动进行了一番取舍、磨合、调节,弃其相悖、取其和谐的成分,使之自然地融在一起,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巧夺天工,也便自然形成了自家面目。

    白世锦的篆隶有智性、又有感性,二者相容是否可贵。倘以纯智性入书,严守规矩,笔笔讲来处,字字问门道,又不免过于整饬拘束,甚至就会刻板生硬。而感性能得意、得趣、倘过于信笔任其遣信,又不免越无法,超离了书法之限,难以言说是单纯的书法了。清人纪昀有一段话很值得回味:“文而不根于理,虽鲸铿春丽,终为浮词;理而不宜于文,虽词严义正,亦终病其不雅驯。”白世锦对于庄正、平实、谐和的处理,可谓得当。

    就艺术学的一般规律而言,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在多种表现形式中创造出的相对统一的审美格调。而当下有些书家常常把某一种表现形式加以强调、固化,并以之作为艺术风格予以坚持,此极易使作品程式化而缺乏生气。
    白世锦作篆隶在坚持秀美端庄的审美诉求时,也在作品个性化表现形式上作多种探索,有线条光洁流动或生涩凝滞者、有章法饱和丰满或疏朗空灵者、有取意华丽惊艳或古朴笨拙者。当然,凡此种种尚需时间检验,方成正果。
    顺便提一下白世锦的篆刻。基于对篆字的理解和应用,他从汉印中得法,深知其精意非止绸缪之缭绕、纹饰之繁复,而在于篆法精熟于巧思、章法丰茂而虚实疏朗、线条跌荡有粗细穿插、刀法犀利显冲削之变化、意趣畅达尽笔种刀耕之事。朋友们说:世锦的篆刻在其书法之上,书法在绘画之上。我且同意这种说法。

     书法是书写着的梦境,其前方是汉字语意之上的绝世舞蹈。创作是磨砺之后的融汇与升华,是书者倾注在纸上的风景——笔歌墨舞,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让喜欢书法的同行道友更多地去感受他的书法,去参与批评的话题,让世锦在艺术的坦途上走得更稳、更宽、更久远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