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首作品及分析

(2011-05-12 20:00:51)
标签:

杂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首作品及分析

 

一首好的作品受到追捧,在诗界,特别在容易冲动的年轻诗群中,引起轰动效应是常有的事。说也怪,你添一笔,他添一笔,诗也就渐渐地成了名作,《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首作品就是这样。所以受年轻人追捧。因为它是一首引以心跳的情诗,所以参于议论的有上百万人次之多,并对此诗,是否是印度著名大作家泰戈尔的作品,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到底是谁的作品?我也在不断收索求得确认。正因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首诗,具有感情上的魅力,生动地展示了情感缠绵的热点渴望,以情感真挚,含蓄、语言简洁的表述,以排解的内心不安,倾诉了无限眷恋之情,诗句缠绵悱恻,极尽婉约之至。于是网上的年轻的诗人们,随着这股情浪,也以难以抑制的痴迷,沉醉于对该诗的欣赏、追溯而躁动不安,持续已很久很久了,又何以定论。我也是如此,追踪着这首诗的真正主人。

从各个帖子中可以看出,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诗作,很受欢迎,感动不已,总的趋势欣赏多于争议,他们怀着纯真无邪的稚气,普遍喊好,情绪的波涛,有亢奋的、模仿的,出现了一种冲动性的反响。特别在二零零一年后,对该诗的吹捧步入了高潮,于是在互联网上炒得很热,举动是疯狂的、情绪是热烈的、探讨是认真的、喜欢是无限的。这种疯迷是在纯洁的心灵中受到情感冲击而引起的,并没有因感官上的特殊意境,而受到剌击的疯狂。

该诗主要在于含意深邃,具有清澈如水的柔情和亲切动人的语调,表达出的轻灵之美。请看看年轻人是怎样痴迷的,他们在帖子里说:

“暗恋,那是只有自己可以体会的心情,淡淡的优雅,淡淡的感伤……距离产生美!”

“喜欢,就是看到情的快乐,你也会知道一种叫做“甜”的滋味,不用言语已知道你的心意!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放弃是为了更好的选择! ”

“祝愿大家都可以很幸福,即使现在有“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也要努力的让距离缩小,哪怕只是一小步,只是想要抓住那种感觉……好想,好想。 ”

“远了,距离……。爱与被爱都是痛,并不快乐。它让我们无时无刻都充满牵绊,尘世的快乐也就在这一个‘情’字吧,亲情、友情、爱情。”

“读着这首诗;听着《梁祝》,没有人能够不潸然泪下。”

“世界上还能找到,感觉到她的存在,就不是最远了,世界上没有遥远的距离,只是心远的距离。喜欢淡淡的爱;爱是深深的,喜欢……。”(摘自网络)

太浪漫、太沉醉了,他们展示了内心的隐秘。

在网上我见到的帖子,凡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首诗的作者,都冠以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头衔,好像真的成了泰戈尔的传世之作。该诗抒发的“卿卿我我”之情,没有用出奇制胜,机智幽默的奇特比喻,抒写有倾斜性的奇情,只是像多年未见的相聚,有说不完的话。

我感受网上议论的现场,倒像南方的一棵大榕树,有个硕大的树顶,绿叶茂密,引来了许多小鸟,整天叽叽喳喳,热闹非凡,有对该诗原始复制的帖子,有对该诗改头换面的帖子,有的运用了原诗的骨架,以自己的情感重灌满自己血肉的帖子,猛然一看还真不逊色。此类竭尽描摹、一味拜倒的情绪,似乎年轻人情感的叶子失去了水分,需要这诗情的雨露滴入一样迫切。另则也许认为是出自于大诗人所著,更为引起崇拜。

那么我见到后的初感是什么?说实话,当时也认为这是泰戈尔的作品,但没那么痴情,只是想探讨一个究竟,引起我的苦苦关注。

读后,该诗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使我沉浸在它诗的情感之中,这是我的第一感。说实在的,我也很喜欢这首诗,喜欢它,诗的语言不怪,有情的冲击力,艺术感染力很浓,带有浓郁的抒情味。凡是渗透情感的诗句,表述得都很独特,足见情感缠绵,剪不断的情丝。不理还好,一理更乱,更显情深意切,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诗的第一节就抓住了我的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谁都知道生与死的距离是永久的距离、无望的距离,以生死相许,是说不清的情为何物。可是作者认为不是,那么是什么?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作者觉得这才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明明只要人活着仍可勾通,诗却用情感的极致,有意扰乱成错觉。该诗一气贯注地写了41行,而是一行扣紧一行,行行扣动心弦。在第二节里不但重复地说: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 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可是只能闷在心里是最难受的了。意象很普通,但震撼的效果很大。紧接着“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诗一节一节地写下去,它具有空前的思辨色彩:“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一种严格的逻辑推理,自然贴切的意境,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其构思、用语令我佩服。最后还是以苦情收尾:“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鱼与飞鸟的距离也是永久的距离,诗情发展到最后已是无望了。这类隐喻的相思苦,意象挑选得非常准确。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情,结束了诗人感叹之情。一首爱情诗写得如此动人,我还是笫一次读到,这种文明的、没有感官刺激的爱情诗作,应受欢迎。

诗从头到尾是以自我提问,自我解答的方式出现的,很有哲理,也很注重诗的韵脚,琅琅上口,音乐感也很强,是不是泰戈尔的并不重要了,是首好诗。

全诗把距离美写活了,其实我国古代也有距离美的作品,《诗经.王凤.采葛》中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看不见她就如同三个月,情爱的人,只要一日不见,即产生了最远的距离,一天等于三个月还不够,要等于三年,就是后来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当今写诗的这些夸张手法,都是从古代延伸而来的传统手法吧。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诗作虽是好诗,但不完美。我仍喜欢我国古代的情诗,主要是有个完美的意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首作品,是无法相比的,不在一个等级上。我案头上有一首:唐.李冶.《想思怨》中云:“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诗句很有哲理地表现了那种对恋人的绵绵思念之情,要比海水深,要比大海宽。诗人将有形的海水与无形的相思相比,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了,动静有致,意境丰满,美在其中。但我不是贬低前者,而是感到我国古代的爱情经典作品资源丰富。

为了证实到底是谁的作品?我想找更多的议论来读读,找更多的泰戈尔的诗来读读,可是我失望了。有人说:“署名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经查阅泰戈尔全集,并询问国内孟加拉语专家、翻译泰戈尔诗歌的译者,基本判断此诗是托名之作,并非泰戈尔的作品。”这就可以说明,该诗并非泰戈尔之作。我在我的书厨里,也翻阅了比一只皮鞋还厚的《世界爱情诗金库》的译本,也未查到。有的说:

 

诗是首好诗,请大家仔细阅读,做出自己的判断有人说英文挺直白,有点像泰戈尔的风格。有人说:泰戈尔写过这样的诗吗,是推测吧,这是一个笑话。即使在英文网站也查无一点线索。 有位热心的记者失望地说:“我从网上找遍了,海底都掀开了,都没找到这首诗,到网上泰戈尔的诗集中去找,也没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一位也是爱好者好像很有把握地说:“那是香港皇冠出版社签约作家,香港著名的畅销言情小说家张小娴的经典语录。

可是又有网友并不同意反驳说“泰戈尔和张小娴不是一个层次和级别的。前者毫无疑问会留存于世界文化长河中并散发恒久光芒的著名作者。而后者只因为善于描写都市的男欢女爱,深受年轻读者的欢迎的作者。所以不能把他们二者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有些意见好像在搞些折中地说:这诗并非泰戈尔所作的,而是张小娴作了前半段,然后在网上的热心人加了后半段。这首关于暗恋的哀婉诗歌,争论竟如此激烈。

经过一番考证之后,我对这首诗是否是泰戈尔的想法,仅在水面上冒了几个泡,又沉下去了。不过在是是非非的视觉中,又有资料证明:官方刊物《读者》杂志2003年第14期上的引诗的署名为泰戈尔;同年第5期的《女子文摘》也有此类引证。既无法证实它真伪,就不去管它了,用不着如此认真。诗作只要能引起共呜,大家喜欢就行,管它什么名人不名人呢,只要大家认可也是名作。我转了一大圈,最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这首作品是否是泰戈尔的依然是一个是是而非的迷团。

 

2011421

 

附: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 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 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 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 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 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 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