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混的七种类型》现代诗作的理论应作修正
(2009-04-30 16:55:19)
标签:
杂谈 |
---读龙彼德关于现代诗艺揽胜之十三“含混:诗的一个《根本作用》”
在诗的创作过程中,一直莹绕我心头难以梳理出头绪的一件事,即:诗究竟是明朗好,还是晦涩好?这是诗界一直争论不休的焦点。这篇文章中,以此为专题倾注了大量笔墨,介绍了英国诗家,威廉.燕卜荪,他把文字意义的丰富性,称作为“含混”把它定义为,能在一个直接陈述上加添细腻意义的语言的任何微小效果,概括为含混的七种类型。
按照威廉.燕卜荪对“含混”摆放的份量,“乃是诗的一个根本作用”。“是诗的特点,也是诗的美感与力量所在。” “含混”似乎成了诗歌创作标准的重中之重,将手举得很高地企图一锤定音。且慢,请听听不同的声音。
请先让我介绍威廉.燕卜荪的身世:他是1906年出生,在英国1984年逝世。在1937年至1939年先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 任教授,讲授英国文学。后因战争请长假回英国伦敦任英国广播公司中文部编辑、1947年再度来华任教,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1953年起在英国设菲尔德大学任英国文学教授,1971年退休。
可以看出他与中国还有这么一段漫长的缘分,他十九岁进剑桥大学,二十三岁时就提出了他的成名作《含混的七种类型》,于是我仔细地研究了这七种类型,因为他比较系统,因而我也特别感到新鲜,结合我的实践,也正是我,需要理出头绪的方面。
威廉.燕卜荪《含混的七种类型》是:
(1)某一个细节同时在几个方面起作用;(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合而为一;(3)两个明显不相关的意义同时出现;(4)不同的意义结合在一起,表明作者的一种复杂心态;(5)在写作中作者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因而造成混乱,换言之,就是这一点他事先没有想到而是创造过程中出现的;(6)表述的东西是矛盾的或互不相干的,读者必须自己做出解释;(7)表现的是一个完全的矛盾,作者也不清楚他在说什么。
就诗的构成而言,晦涩因素较多,诸凡暗喻、象征、暗示、等手法都是通常的表达手法,而“含混”更理性化了,实际是他二十三岁的1929年就提出来了,只是我没触及到,也没有研究过它。在我的印象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初期,有了朦胧之说;九十年代有了先锋之说。根据上述所说,什么是“含混”内容有了,那么就《含混的七种类型》的具体内容来说,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子曰:“吾亦不足畏矣”。用民间风俗的话来说,这七种“含混”是一锅“腊八粥”理论,“腊八粥”要丛比“白粥”高一个级别,但他是外国的“腊八粥”,红枣里有核子,扁豆子太硬,缸豆子没有烂,也许外国人是如此,中国人吃了感觉不舒服,中国人要吃自己做的“腊八粥”,他提出的七种“含混”理论,据我多年的创作实践,认为是不可能办到的,无法照此办理,也不需要搞得如此神秘。有些还可以或者有难度;而第(7)种,完全不能接受。
第七种这样说:“表现的是一个完全的矛盾,作者也不清楚他在说什么。”
诗人自己都不清楚你的诗作在表达什么,那么读者不是更受愚弄了吗。连傻瓜办傻事都不如,为什么总是要用外国人的理论,套在中国人的头上呢?
西方现代诗的理论,不适合我们民族情感,肢解得我们莫名其妙,个人之见不能苟同,“乃是诗的一个根本作用”。也许我说了这话,有些大胆放肆,正如评论家自己的文章所说:“当然,诗应当含混到什么程度,乃是个问题” 这样看来西方的理论也有商量的余地,是给《含混的七种类型》的西方理论留了一条退路。
那么这些含混的理论认同度又如何呢?请听一向以先锋著称的诗人洛夫也提出了对含混的理论的修正,他提出应“轻度晦涩与欣赏边缘”的折中说法,又说“旨在求得更大的艺术效果,决无故弄玄虚之本意”这两句话概括得多好,所以接收“含混”的理性,是为了求得更大的艺术效果,目的就很明确了,是切合民意、符合实际的一句话。但必须是决无故弄玄虚之本意,
时代在发展,我也并非鼠目寸光地来看待现代文化的需求,在我近三年来三百多首诗的创作中,已对传统的抒情手法作了调整,作了突破性的尝试,试着自己的路,只能赞同轻度“含混”,但不是和盘接受。
我想,当前现代诗的发展很快,趋于现代的诗风也是必然趋势。百年之前,中国的诗坛,还是旧诗的一统天下,但在短短的百年之内,不仅走过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的艺术历程,而且也敢于直冲世界现代诗歌的艺术保垒。
继戴望舒、冯至、艾青、九叶诗派之后,是涌现了一批现代派诗人,他们的诗作,不同凡响,均有其独特的内涵或艺术魅力。与西方一些现代派大师的诗歌杰作比较,并列也无愧。
同时我也认为,对现代诗的创作,只要摸清它的路子,说难也不难,现代派的诗,无非是内涵丰富、语言的弹性与张力比较大,甚至有多意性。由于现代派诗的有些表现手法和技巧相当新颖奇特,有时甚至会与传统相悖。
诗歌是整个民族的诗歌,应有的尊严不能丢失。简言之,诗歌仍应是人类的灵魂,情感的抒发,没有激情,没有震撼,何其为诗呢?诗人的精神世界是不能贬值的。正如我前面赞同的“是为了求得更大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