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C语言门”整成下一个“艾滋女事件”

标签:
c语言门人肉搜索艾滋大璞不完闫德利it |
分类: 网络舆情掌控与治理 |
[导读]“C语言门”内容属实不属实并不重要。当这样一起事件被炒热之后,舆论的引导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日前,清华大学BBS上一则网帖称自己的女友因为C语言作业,勾引学长与之开房,并因此和自己分手。此帖引发热议,被网友戏称为清华大学“C语言门”。不过,一些网友看过网帖后,对帖子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据1月14日《天府早报》)
又是一起丑闻,由道德角度视之,并非光彩之事。从法律角度来看,当属个人隐私范畴,他人无权干涉。毕竟,这是一个自由、法制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哪怕那些在我们看来不正确,甚至违背常规事理的事情,只要不触及法律的底线,就只能留在道德谴责的层面。“C语言门”内容属实不属实并不重要,作业不作业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当这样一起事件被炒热之后,舆论的引导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人肉搜索”本无罪,如果用在追查犯人身上,那真是网上“福尔摩斯”。可一旦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用上了,就如这“C语言门”,则有些违背情理了。任何事情都有可适用的范围,超出了这个界限,再好的行为和办法也会变得很糟糕。
一看到“C语言门”,很容易让我想起“艾滋女”事件,一切不过是闫德利的前男友狭隘的报复。如今,又是男友,又是女友跟人跑了,这其中真真假假是是非非还真有点“乱花渐入迷人眼”的感觉。根据常识推断,因为做作业“开房”的可能性很小,但也不排除却有这样的个例,所以话就不好说了,但并不意味着如此便可以展开“人肉搜索”,举起道德大旗。如此便是网友的不是了,谁才是道德裁决者?如果这个问题都搞不清楚我们又拿什么去批评他人的行为呢?更何况,光听一面之词难免有失偏颇,当事人总会绞尽脑汁说自己的好,说对方的错,这是人之常理。
别把“C语言门”整成下一个“艾滋女事件”,这是一种期待,也是健康上网的一种诉求。我们有感情,有正义,但是也不能“滥用”,一滥用,则又被某些不法之徒利用了,前车之鉴“闫德利事件”便是一个明证,弄得人心惶惶,道德也被整得摇摇欲坠,大有冲击道德底线的趋势。网友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又折腾回原地,做了“无用功”。当然,如此说并不是让我们对事情都“冷眼旁观”,亦或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而是要我们树立起最起码的鉴别意识,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大璞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