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温州市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温州市信息安全测评中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79
  • 关注人气: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第一女呼麦手——文丽(苏依拉赛汗)

(2007-07-18 19:12:40)
标签:

原生态

内蒙古

呼麦手

苏依拉赛汗

文丽

分类: 原生态歌手其人其事
 

中国第一女呼麦手——文丽

文丽简介:

http://images.china.cn/images1/200603/280800.jpg

       原名苏依拉赛汗,女,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曾是内蒙古青年合唱团的女中音演员,2001年开始从师于蒙古国“呼麦”艺术家蒙古国呼麦学会副会长巴特尔·敖都苏荣,同门学习的女歌手很多,但只有天赋过人的苏依拉赛汗真正“修成正果”,2004年苏依拉赛汗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歌大奖赛”并凭借神奇的呼麦演唱技法而获得金奖。

       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苏依拉赛汗可以称得上是我国第一位女呼麦歌手,因为呼麦虽然有800年的历史,可在这800年里呼麦一直都是男人的专利,没有女性加入。苏依拉赛汗能分别从喉咙里发出四种不同音色的声音,在舞台上,她的演唱有时候像群山发出的声响,有时候又像打猎时的号角齐鸣,有时细若游丝,有时壮如洪钟。

      呼麦唱法在蒙古草原流传了数百年,而到了50多年前在内蒙古地区已经失传了,近年来,经挖掘整理又向蒙古国老艺人学习,才使一些蒙古族艺人掌握了这种唱法。呼麦唱法是古代蒙古人从大自然中受启发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唱法。呼麦演唱法利用咽喉、口腔、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同时发音,一般来说至少能发出一高一低两个声部,二者高低之间甚至能达到6个八度的距离。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部的声音,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唱法中只有蒙古族的呼麦才能达到。苏依拉赛汗的呼麦演唱功夫已经达到了同时演唱4个声部的境界,用机器测试时能发现有8种频率同时存在。

苏依拉赛汗说,她从来不知道自己演唱的呼麦达到了什么程度,直到后来她到蒙古国参加了国际呼麦大赛,并作为唯一的“女呼麦”手获了奖。呼麦是历来传男不传女的,“女呼麦”手在蒙古国也极为罕见。

 

失而复得的呼麦发展之路有多远?版权归原文作者冯燕平、刘园所有

   

       失而复得的喉音艺术”——“呼麦”在内蒙古文艺舞台上开始了它新的艺术生命。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自治区挚爱艺术的人们通过不断努力让呼麦这一古老而神奇的唱法又一次植根发芽。然而,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即研究呼麦的人不唱呼麦,唱呼麦的人不研究;呼麦只在城市的专业舞台层面上发展,在民间没有很好的扎根。有研究者认为,这一现象说明研究呼麦的时机还不够成熟,其传承价值还需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并努力营造一种媒体氛围让人们接受并提高公众的艺术欣赏品位,更重要的是让自治区现有的呼麦形成自身独有的风格。  

    

女呼麦歌手眼中的神奇艺术  

       如果不是亲耳聆听,记者很难想象竟有如此神奇的歌唱,两种不同声部的旋律从一个人的喉咙里发出。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两个不同声部其中一个永远保持着基音不变,另一个则是飘于基音上的悠扬旋律。  

       5月18日,在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五楼一间宽敞的排练大厅内,我区著名女呼麦演唱者文丽就用这仿佛来自天边的歌声打动了我们。  

       提起呼麦,在内蒙古的文艺舞台上知道的人不少,在呼麦的演唱队伍中,文丽的名字更不陌生———因为能唱好呼麦的歌手不是很多,能唱好呼麦的女歌手更是凤毛麟角。  

       文丽说她迷上呼麦是在2001年,当时她所在的蒙古族青年合唱团邀请了一位蒙古国的呼麦男歌手排演,当这位歌手将一曲完整的呼麦演唱之后,所有参加排练的男女演员都被这传奇的歌声所震撼,好奇惊讶中文丽不敢想象,我们蒙古民族居然有如此扣人心弦的唱法。她告诉记者,此前也听过呼麦的演唱,但这次让她最动心。于是就在那一年,团里再次请来了蒙古国敖德苏荣老师培训内蒙古呼麦手,文丽因此步入了这种神奇唱法的宫殿并一唱惊人,在2003年蒙古国举办的国际呼麦大赛中成为唯一获奖的女呼麦歌手。她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只要方法得当,凡是唱歌的人就能唱呼麦,唱呼麦不会坏嗓子,女歌手也一样能将它唱好。  

       当前文丽在演出的同时还带着20多个学生,蒙古族、汉族的都有,她会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施教,但文丽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困难,那就是人们学习呼麦只能通过教者的言传身教,没有一本权威的教材来指导老师和学生。有学者说,如果一种行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那么这种行为的发展前景是很难预料的。文丽告诉记者现在喜欢演唱呼麦的人很多,学习的人也多,研究的人却较少,这给呼麦的发展带来极大不便,教者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将呼麦讲述出来,学生也就有许多困惑和误解,这为呼麦的发展设下了无形的障碍,人们对呼麦的认识也只停留在羡慕和好奇上,一旦将这种好奇打破,人们将无法再对呼麦产生兴趣。同时,如何让呼麦走进市场成为一种为广大人民所知的精品,也是困扰着有识之士的一个问题。文丽认为,建设“文化大区”,如何包装出来像这样极具民族特色的东西,推广出去,让它们成为我们自治区的“招牌菜”,是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副教授的草根文化情结  

      年轻的杨玉成副教授对古老的呼麦有着极深厚的情感,他说呼麦艺术本就散发着草根文化的芳香。  

      作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的副教授,这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博士后提醒记者不要用天籁这个词汇来描述呼麦这一蒙古族多声音乐的系列之一,他说这不太适合,天籁解释为空无的感觉,蒙古族音乐是实实在在的。杨玉成说呼麦原本在内蒙古自治区是有的,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丢失了,到了80年代,呼麦再次进入内蒙古地区,一些基层艺术工作者们开始学习,发展到今天已初具规模。原来只有几个呼麦演唱者,现在已经涌现出一大批新人,并且呼市的大专院校中也有开设呼麦专业的,这门古老文化通过专业舞台走上了复兴的道路,但是这种复兴只停留在了城市的层面上。  

       杨教授说,呼麦这一艺术形式代表着蒙古族人民对于人和自然的理解:基音代表永恒的大地,低沉、醇厚、凝练,透出深重的关怀;上面的飘音代表着鲜花、白云、羊群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自由、洒脱。在这永恒和变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这珍贵的瞬间真实的描述下来,这是忠于民族,忠于心灵的声音。他认为呼麦的贡献在于它将一个两声部的艺术形式带入到音乐作品中,虽然有的民族也有一个喉咙能发出两个声部的现象,但他们却没有运用在音乐上,这是蒙古族先民的发明,在人类歌唱历史中是个伟大的创举,同时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让一些科学主义者的“一个喉咙只能发出一个声部”的说法不攻自破;另外呼麦的复兴是自然状态下的复兴,即由基层艺术工作者自发组织形成的,这在中国社会是史无前列的,相信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建及复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对于自治区将呼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起来的举措,杨教授很赞同,为此,他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一,采取为呼麦大师们立传、出影像资料等方式将这一文化形式向下传承;其二,给呼麦一个名正言顺的地位,让人们首先承认它再去了解它;其三,发掘、整合新人,鼓励他们形成一股呼麦力量,将呼麦发扬光大;其四,创办专门的艺术学校进行民族艺术的传授,例如可将呼麦、长调、马头琴、潮尔等民族艺术放在一起教授,非专业学校可以在学院中开设相关专业来教授民族艺术;其五,要组织专门的研究队伍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同时他强调,呼麦在我区的发展时间只有二三十年,还不太成熟,例如呼麦有13种唱法,我们在演唱中只用了其中的4种,过早地将理论框架化、格式化会影响呼麦今后的发展,而现在唱呼麦的人不研究,研究的人不唱这一现象也说明研究呼麦的时机还不成熟;呼麦的传承还需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营造一种媒体氛围让人们接受。  

 

老会长的期盼  

       谈起自己所钟爱的呼麦艺术,五十多岁的格日勒图教授显得很兴奋,作为国际呼麦协会内蒙古协会会长,现任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蒙古族音乐和地方音乐研究教授的他一直以来就对这传神的演唱有着不解之缘。  

       据介绍,呼麦是一种“喉音”艺术,即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格日勒图教授告诉记者,呼麦这个奇特的艺术品种产生在阿尔泰山脉地区,对这一点专家们没有太大的异议。因为在阿尔泰山脉周围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新疆地区的罕达嘎图乡、蒙古国克布多省和扎布汗省、以及俄联邦的图瓦共和国及阿尔泰共和国等地都还保留着这个古老的艺术品种。在蒙古国称为“喉咪”(KHOOMII)、在俄联邦图瓦共和国称为“呼麦”(KHUUMEI)、在中国新疆地区称其为“浩林潮尔”(KHOOIAINCOOR)或呼麦。格日勒图教授说,呼麦艺术通过心口传教的方式流传了下来,尤其在内蒙古草原的失而复得,对于我们研究蒙古族古老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其进一步学习、掌握、宣传、推广,将对推动蒙古族文化走向世界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让喜爱呼麦的艺术工作者们欣慰的是,在自治区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内蒙古的呼麦、马头琴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等16个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体育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格日勒图教授说,这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如何能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为自治区文化大区的建设尽自己的心力是他一直以来所期盼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