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2008-12-14 15:13:44)
标签:
静脉窦血栓形成
病因
治疗
肌张力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
帕金森病
杂谈
|
分类:
脑血管疾病
|
脑静脉窦血栓(CV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对少见的一种类型,是因为静脉窦血栓形成后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回流及脑脊液吸收障碍的一种疾病,因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故误诊率较高。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多继发于外伤、妊娠期、产褥期、肿瘤、脱水、营养不良、感染、血液病、劳累或饮酒等,大部分都呈急性起病,少部分呈亚急性或慢性。首发症
状主要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也可有抽搐和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意识障碍常见,轻症可仅有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更严重者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
甚至转为昏迷,以上症状极其误诊为脑溢血或脑膜脑炎症状。
因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海绵窦血栓形成、乙状窦血栓形成、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横窦血栓形成、直窦血栓形成等,并常因发生部位的不同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如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较易出现以下肢或近端为重的肢体瘫痪、局限性癫痫、双眼同向偏斜、皮质感觉障碍、精神症状及一过性尿潴留等症状;海绵窦血栓形成因累及动
眼神经及三叉神经较易出现眼球活动受限或固定、瞳孔散大、颜面疼痛及角膜反射消失等症状;直窦血栓形成则较易出现去大脑强直或不自主运动。
如能早期诊断,治疗及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预后一般较好。有关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目前的原则主要是脱水降颅压、控制抽搐、积极防治感染、调整血
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糖皮质激素对缓解症状非常有效,可在无禁忌的情况下予以使用。特殊治疗包括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如低分子肝素钠皮
下注射、静滴或局部应用尿激酶,可显著提高静脉窦的血管再通率,改善临床预后。
但以上抗凝治疗均有增加颅内、外出血的危险性可能,故应严格选择病例,控制
溶栓指征和禁忌症,密切观察病情,并进行出、凝血时间的监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