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 |
分类: 肝豆状核变性 |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与体征
(一)神经精神症状
1.震颤
早期常限于上肢,逐渐延及全身,多表现为快速、节律性、粗大似扑翼样的姿位性震颤,并可有运动时加重的意向性震颤。
2.构音障碍与吞咽困难
多见于儿童期发病的WD,说话缓慢似吟诗,或音调平坦似念经,或言语顿辍似呐吃,也可出现含糊不清、爆发性或震颤性语言;吞咽困难多发生于晚期患者。
3.肌张力改变
大多数患者肌张力呈齿轮样、铅管样增高,往往导致动作迟缓、面部表情减少、写字困难、步行障碍等。少数舞蹈型患者肌张力减低。
4.癫痫发作 较少见。作者总结501例患者,有15
例于病程中出现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其中10例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4例部分运动发作,1例为失神发作。但脑电图异常单位间临床癫痫发作的HLD患者远高于正常人。
(二)肝脏症状
以肝脏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有:
1.
通常约5-10岁发病,由于肝脏内铜离子沉积达到超饱和,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即腹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为:全身倦怠、嗜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膨胀及高度黄疸,病情迅速恶化,多于一周至一月左右死亡,常被误诊为重症病毒性肝炎而按“肝炎”抢救无效死亡,往往在其同胞被确诊为WD后,回顾病史时方考虑本病可能。倘若能早期诊断予以及时强力排铜和保肝综合治疗,半数以上可获缓解。
2.
约半数以上患者在5-10
岁内,出现一过性黄疸、短期谷丙转氨酶增高或/及轻度腹水,不久迅速恢复。数年后当神经症状出现时,肝脏可触及轻度肿大或不能扪及,肝功能轻度损害或正常范围,但B超检查已有不同程度损害。倘若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及时进行系统趋同治疗,常可长期防止肝脏和脑症状出现。
3.
少儿其缓慢进行食欲不振、轻度黄疸、肝脏肿大和腹水,酷似肝硬化表现。经数月至数年,消化道症状迁延不愈或日益加重,而渐渐出现震颤、肌僵直等神经症状。神经症状一旦出现,肝症状迅速恶化,多于几周至2-3月内陷入肝昏迷。因此对原因不明的肝硬化少儿患者,如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往往能发现肌张力改变或病理反射等中枢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在进一步行铜代谢检查,可获得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4.
部分青少年患者可表现缓慢进行脾脏肿大,并引起贫血、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等脾功能亢进征象,一般在脾切除或/及门脉分流术后不久,出现神经症状并迅速恶化,并于短期内死亡;少数患者因食道静脉破裂致伤消化道出血而迅速促发神经症状。
5.
肝症状发生于其他症状后
(1)先出现神经症状,长期误诊或不规则趋铜治疗,神经症状迁延不愈大晚期,逐渐发生黄疸、 腹水乃至肝昏迷。
(2)以神经症状获得正确诊断,体检时才发现轻度肝脾肿大或/及肝功能异常。
(三)
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her
环,K-F环)
前一篇:有关肝豆状核变性的文章
后一篇:SCI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