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linguistics |
Quatation 3
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二层性?语言符号二层性的核心是什么? 语言的层级体系,其音位层和符号层我们合称为语言的二层性。在语言的层级体系中,从音位到语素具有质的飞跃。第一,音位与音位的组合,还只是单纯的声音组合,只是构成了符号的形式部分,而形式是要依托一定的意义内容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音位组合一经同相关的语素结合,代表一定的意义,既具有形式部分,又具有意义部分,这样才真正构成了完整的符号;第二,一种语言里的音位,往往只有几十个,而音位与音位的组合构成表示意义的语素,多达数千,在数量上也是一个飞跃。至于语素构成词,词构成句子,数量就更多了,从低层到上层,每一级的单位在数量上都是成倍地、数倍地往上翻,到句子则是无穷,我们无法把一种语言中所有的句子都列举出来,即使古今中外已经用了的句子,也只能说是一小部分。系统论有一个观点叫做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拳头大于五个指头的力量),语言符号的特点也符合系统论的观点。语言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犹如一个开放的倒三角形,越往上层, 数量越多,到句子则完全是开放的,无穷的。
语言层级结构的奥秘,简单地说,就是以少驭多,以少数结构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下层与上层,下级与上级,都是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即上一层(或上一级)的结构单位由下一层(或下一级)的结构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构成。三、四十个音位可以组成五、六千个语素的语音形式,五、六千个语素可以组成几十万个词(大型英语词典大致收词四十余万条),而这几十万条词则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句子虽然无穷,但句子里所用的材料却不会超出这几千个语素的范围,就是说,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旧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这就是说话的人可以纵横驰骋,放手造出符合表达需要的句子来,而在听者的感觉中,新句子都似曾相识,不会发生理解的困难。语言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得心应手的交际工具?语言系统的这种灵活的层级装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为人们以少数驾驭多数奠定了结构的基础。
层级性和开放性是语言体系中最重要的特点,别的符号没有这些特点,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的确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符号的二层性的核心是以少驭多,几十个音位组成数万个、数十万个词,词再组成无穷的句子,层从而满足社会成员之间交际的各种实际需要。 关于语言的层级,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划分,例如布龙菲尔德划分为音素音位、语素、词、短语、小句(分句)、句子六层,马尔丁内划分为音位、符素(语素)、话语连续体三层。大家以后有机会可以去深入研究。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不借助于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一般来说,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画语言、声象语言、实物语言(如雕塑)、行为语言、身体语言等。其中,行为语言就是人们的行动,从表达思想来说,一个人的行动也是一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接触比较多的还有图画和声象语言。
Quatation 4
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情感与意志。就是说,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志。作为表现思想的形式的语言,也就具有这样两种属性,就是说,语言具有二重性。一是显真性。是指它能够说明、显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即显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说能表示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图或看法。语言的二重性体现在具体语言中,即表现了语言的两种价值,就是显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
用X表示显真值,S表示示意值,则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1)当X-→+∞时,S-→-∞或S=0;
(2)当S-→+∞时,X-→-∞或X≤0;
X=0时,是空语,X<0时,是假话;
(3)有时,S-→+∞,但隐匿下来,以显真值出现,S=X。
(1)当一句话的显真值趋向于无穷大时,它的示意值就趋于无穷小,或者示意值等于零。比如,“我很喜欢这个漂亮的茶杯;这是一个漂亮的茶杯;这是一个茶杯”,这三句话,所具有的显真值与示意值,是有很大区别的。第一句话“我很喜欢这个漂亮的茶杯”,既说出了一个事实--一个茶杯,显示了真理,同时也说出了对这个茶杯的价值判断--很漂亮,并且表现出了说话的人的思想情感--很喜欢。第二句话“这是一个漂亮的茶杯”,显真值还是一样的--一个茶杯,但示意值就少了一部分,只是说这个茶杯漂亮,但是不是喜欢就不好确定了。第三句话“这是一个茶杯”,显真值与前面两句话是一样的,但是,示意值几乎就没有了,因为只说出了一个事实,有一个茶杯;但说这句话的人的主观情感,我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感觉。但是,也不是一点示意值没有,至少他认为这是一个喝茶的工具,其他人完全可以说这是一个水杯,并不一定用来喝茶。如果显真值无穷大时,语言的示意值可以等于零,比如:“一加一等于二”,它显示了一个客观事实,但说这句话的思想情感,我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
(2)相反的情况是,当一句话的示意值趋向于无穷大时,它的显真值就趋于无穷小,或者显真值等于小于零。还是上面的三句话,如果改变一下顺序,“这是一个茶杯,这是一个漂亮的茶杯,我喜欢这个漂亮的茶杯”。显真值虽然没有减小,但示意值在增大。如果变成“我很喜欢……”,这里除了显示一个人喜欢一个什么以外,并不知道在喜欢什么。在这个意义上说,显真值几乎等于零,只剩下了说话者的主观意识。这样的话语,一般就是一句空话。更有一种特殊情况,显真值小于零,示意值无限大,如对客观事物歪曲的表达,对描述的客观事物来说,就是一些假话。这样的话语,不但不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实际情况,还会误导人们作出错误的判断,影响问题的解决,有的时候还会带来危害和损失,其价值与意义就小于零。
(3)有一种情况是比较特殊的:话语的示意值很大,但是却以显真值的形式表现出来,真正的示意却隐匿了下来,别人很难知道作者的真实意图。比较典型的优秀文学作品常常如此,基本是用事实在说话,作者赋予的自己的情感并不明显,如《红楼梦》作者的真实意图成为“红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比较粗俗的作品,示意值一般都很明显,作者的主观意图,一看就很清楚,就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为了什么而说,下面会怎么样说,读起来就象白开水,索然无味。当然,那些偏重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作品,示意值应该很大,但如果只是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作品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显真值和示意值二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如写论文,既显真、又示意,在二者的联系中相互提高。显真值与客观世界相联系,示意值与世界观相联系。听别人说话时,同样一句话,有的人以为是假话(显真),有的人认为是真话(显真);有的人认为是说话人真实意图的表示(示意),有的可能就认为不是说话人的真实意图(示意)。“知音”之间的谈话,即是两个人语言的显真与示意的同一。
我们知道了语言的这个特点,就要“见其象而思其物,闻其言而思其人”,不能“见其象而为其物,闻其言而为其人”。并且要逐步达到这样一种水平,就是“见其象而识其物,闻其言而知其人”。文学作品中,形象与语言、形象与思维或形象与思想的关系问题,就是一种显真与示意的关系。
一切语言的和有关语言的建构问题,都应该紧紧抓住语言的显真与示意这个本质的和基本的矛盾,否则,一切语言的艺术都显得很苍白。
Quatation 5
英语工具操作二重性
工具是由人操作的,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操作规程。原始工具,如锤子、镰刀等,是手工操作,熟能生巧;实现机械化后,工具操作依赖人的技术;进入电子时代以后,技术已附加于工具,操作变得简便了,有的工具只要一按电纽就可以运转,例如录音机、摄像机等。人类语言工具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工具,难得“改进”。这不是说语言不需要改进。以英语为例,据称英语现有词汇为70万个,这70万个词是由26个字母变换次序组合而成,这就难免造成词形之间的区别度很小、容易混淆,造成操作上的困难;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分工越来越细,需要报道的内容要求更加精确。实际上,词义表达上已出现“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一词多义越来越严重,模糊概念越来越多,脱离一定的上下文就难以确定其意义。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英语词poor,究竟是什么意义,很难确定,是“穷”?是“差”?表示“身体差”、“学习差”、“口才差”、“人格差”、“能力差”都可以用这个词,这就要看语境了,至于什么是 poor box,poor opinion,poor house,poor relation,poor law更是不能从词面上可以揣测其义的。
语言为什么难以改进呢?这是因为:
1.语言共有性
2.语言稳定性
3.语言符号性
那么,语言作为工具是怎样操作的呢?也可以进一步问:我们把英语作为认识对象(客体),我们应把握住哪些操作特性呢?我们认为,语言的操作是物质操作和观念操作的统一,这是由语言的物质性和观念性的二重性的特性决定的。语言是以符号作为实体存在的,它有声音,有形象,是可感的物质,是一定形式的存在,这与其它物质工具是一样的。但语言符号又有意义性。这种意义性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表层意义性,如 bus stop是“公共汽车停靠站”,He works at a factory是“他在工厂工作”。这个层次上的意义性,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有相同之处。但是,语言符号还有深层次的意义性,即隐藏在符号背后并支配符号运作的规则系统,如语音规则,拼法规则,语义规则,语法规则,语用规则等。一个英美人如果看到book,koob,kboo就可断定book是英语词,koob可能成为英语词,kboo不会是英语词,因为kboo不符合英语拼写规则和拼读规则。英美人会说 There is a book on thedesk.但不说 There has a book on the desk.因为这不合英语语法。一个英美人也许会说他“不懂语法”,但他却会说出I wouldhave liked to attend the meeting.这样的标准语句。他所说的“不懂语法”是指他不会用语法术语说明语法现象,但他确已掌握了语法规则,并严格地遵从语法规则运用英语。可见,语言的这种深层意义性是观念性的,看不见、摸不着,有些英美人还说不出。但正是语言这种深层意义性决定着表层意义性,使语言得以实现其交际功能。
英语教学必须根据语言工具二重性的特点,在物质操作和观念操作的结合上下功夫。物质操作是人的感觉器官的操作,如口、耳、眼、手的操作,即听说读写的活动。观念操作是大脑对英语自身规则体系的操作,即语音规则、拼写规则、语义规则、语法规则、语用规则的内化活动。英语教学一开始就应重视这两种操作的结合。例如: He works at a factory.要学会听说就得操作发音器官,语音、语调不规范,就说得不像,别人听不懂;要学会读写,就得操作眼、手进行认读和拼写。与此同时,这句英语所隐含的语言规则也伴随着物质操作在大脑中逐渐形成,这种形成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自觉的操作过程。学生说出He work at a factory这种误句,就反映物质操作和观念操作的脱节。随着学习的进展,观念性操作日益重要。要学会 I would have liked to attend the meeting.物质操作依然重要,但观念操作就起决定作用了。学生掌握这句话的形式不难,但要掌握其意义不易。许多学生学了这一句式,很少使用,在应当使用的场合不会运用,这说明观念性操作不到火候,这也是一种物质操作与观念操作的脱节。关于观念操作的心理过程,我们将在下一章讨论。这里讨论的是英语工具的特性。以上说明,掌握英语这一工具与掌握其他工具不同。掌握英语既不像掌握锤子、镰刀,靠反复运用,熟能生巧;也不像操作现代工具,一按电钮就行了。英语的操作是物质和观念的统一。单纯地强调重复,求得自动化,或单纯地强化观念,希图举一反三都会事倍功半。只有在物质操作和观念操作的结合上下功夫,使两者协调与共振才能逐步地掌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