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方我已渡过几个中元节,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鬼节。
每年的夏季总有那么几天,天一黑,长长的河堤上就有一些人在上面用面粉画圆圈,然后在圈里面点上蜡烛、焚上香、燃烧纸钱......
夜幕下那一堆堆的火焰,一排排的蜡烛,还有络绎不决的人们在各自画的圈里面活动着,场面壮观而奇特。早晨到河堤跑步,看到那些大大小小的圈,一个接着一个,有的竟然是大圈里面还套着小圈。

刚开始的时候很好奇,这是我在北方从来没有见过的。 当听说这是活着的人在为阴间的亡灵送“钱”送物,各家的亡灵在这一天要纷纷的回家看望,并取钱取物时,我毛骨悚然很是恐惧。
渐渐地我适应了这个节日,有一年竟也学当地人的样子,买了纸钱到河堤上画上圈,为远在家乡的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魂灵送了好大的一堆在阴间流通的钱币,不过还是有些担心,隔山隔水的这么远的路程,不知道他们是否能收到孙女的这份心意呢!
去年夏季去梓潼七曲山大庙写生,夜宿农家。傍晚,才知道传统的鬼节农历7月14日到了,鬼使神差的偏偏的赶上了这一天。
密林深处的农家,月隐星藏、夜深人静,望着黑洞洞的夜空,想象着各路神灵在空中穿梭飞行,害得我一夜无眠,紧张地盼望着祈祷着---太阳快点儿出来吧!

前几天看到一个小推车装了满满的一车冥币在路口兜售,路旁的食杂店前也摆上了香、蜡烛、鞭炮、纸做的鞋、金元宝等等。心想鬼节要到了,绵阳的亡灵今年格外的多。果然,昨晚到河堤散步,看到密密麻麻的烛光分部在河堤下的草丛中,好似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那一束束的烛光一定是在为那一个个的亡灵引渡照明!

今天是鬼节的正日子农历7月14日,天刚刚黑,我就随邻居一大家十几口人来到了沈家坝河堤。
邻居一家,人多势众的手拉手围了一个大圈,燃上蜡烛,上上香,摆上祭品,烧上纸钱,大家围着祭品一边转圈,嘴里一边高声地呼唤着他们仙逝的亲人,转了三圈后才停下来。
我则独自一人选择一僻静的地方,先后画了三个圆圈并分别在里面摆香烛纸钱。在第一个圈里为我的祖父祖母还有刚刚去逝不到两周我敬重的老爷爷
点蜡烛、上香、送纸钱,并默默地祷告。第二个圈是为我的姥爷姥姥还有刚刚由于事故去逝的表侄儿玉明
,第三个圈是为这次大地震不幸遇难的那些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亡灵而送。

......
阴阳二界两重天,渐渐地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中元节俗称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定於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著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这一天。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农历7月15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节却在7月14日。据说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到了7月14日。 这天与北方的清明节上坟相似。 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