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多尔衮是有清一代历史的关键人物,入关,定都北京,建立全国统治,是事实上的帝王。对清代历史和中国历史都有重大影响。他在北京的陵墓已经没有了,他的王府后来改成普渡寺,现在又成了北京税务博物馆,作为留在京城的遗迹。
南池子普度寺),死后葬于东直门外九王坟(今工体北路新中街)。
1644年,是个风云变色、江山易主的年头。坐困北京的明朝,坐大沈阳的清朝,称王西安的李自成,三方征战多年,中原逐鹿,在这一年尘埃落定。清军统帅、出任摄政王未久的多尔衮,以其过人的勇武和谋略,成了最后的赢家。他力排众议,决策定都北京,开创了清朝入主关内的269年(1644年-1912年)的基业。多尔衮坐镇北京7年,先是建节于皇宫武英殿,继而开府于东华门外小南城(今南池子普度寺),死后葬于东直门外九王坟(今工体北路新中街)。
多尔衮抓住天赐良机,占领北京城
多尔衮生于1612年,是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他不满15岁时即被封为八旗中的正白旗旗主,在十大贝勒中排位为“九贝勒”。1626年努尔哈赤死去,排位“四贝勒”的第八子皇太极继为后金大汗。英武年少的多尔衮于1628年17岁时即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部(元朝皇帝后裔),因战功卓著,受封为“墨尔根代青”,即蒙古语“聪明之王”。
《清史稿·多尔衮列传》记述,1629年皇太极兵围北京城时,多尔衮曾与袁崇焕援军激战于广渠门外。1635年,多尔衮率军收降察哈尔残部时,获得了元朝遗留的玉玺,皇太极因此即位为皇帝,改后金国号为“清”,多尔衮因功晋封为“睿亲王”。“睿”,亦含聪明之意。
1643年,皇太极病逝。实力占优但尚不足以势吞群雄的多尔衮,为使皇朝免遭分裂,拥戴皇太极6岁的幼子福临即位,自己出任摄政王总揽实权。
顺治元年四月初八(1644年5月13日),摄政未久的多尔衮为建功立威以服众人,亲挂“奉命大将军”之印,率同母兄武英郡王阿济格、同母弟豫郡王多铎,统领八旗军大部主力出征伐明。此时,清军尚不知北京已在20天前的三月十九日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明朝已被推翻。行军途中,清军接获吴三桂求援书信,多尔衮抓住天赐良机,传令转道兼程,兵锋直指山海关。多尔衮招降了吴三桂,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路追击,于顺治元年五月初二(1644年6月6日)乘势占领了北京城。
多尔衮力排众议,决策定都北京
因北京皇宫大部已被李自成撤退前纵火烧毁,所以多尔衮将摄政王府设在未遭火焚的武英殿中。多尔衮派遣各路军队出京追击李自成,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安抚人心,稳定局势。他允许明朝旧臣为吊死于景山的崇祯皇帝发丧哀悼,宣布前明官员可以照旧录用,决定取消前明加派的苛捐杂税,并派军队把守城门,制止抢掠。
有勇无谋的武英郡王阿济格等将领提议在北京城大肆屠戮,然后带着战利品返回关外。多尔衮力排众议,决策定都北京,并派遣官员到沈阳去迎接顺治皇帝。
顺治元年九月十九日(1644年10月19日),顺治皇帝抵达北京,由正阳门进城,入住武英殿。十月初一,顺治去天坛祭天,十月初十,顺治在皇极门(今故宫太和门)颁布即位诏书,表示他现在是整个天下的皇帝。同日,多尔衮晋封“叔父摄政王”,受赐黄金一万两,绸缎一万匹,白银十万两,并赐立碑纪功。
七载金縢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
多尔衮让出武英殿后,将王府迁至东华门外小南城。小南城,又称南宫,在今南池子大街,是明代的一处宫苑,曾与西苑三海并称“东苑”,以环境幽雅、宫室华丽著称。
建立盖世奇功的多尔衮权势急剧膨胀,他一人独掌八旗中的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头衔也升为“皇父摄政王”。他甚至借口腰腿不便,宣称今后不再对顺治皇帝行跪拜大礼。他将小南城的摄政王府变成了第二朝廷,每天召集百官来府议事,然后再将已决之议拿到朝廷去走个过场。后来他嫌跑来跑去太麻烦,干脆将皇帝发布谕旨的玉玺搬回府中。
多尔衮生于1612年,是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他不满15岁时即被封为八旗中的正白旗旗主,在十大贝勒中排位为“九贝勒”。1626年努尔哈赤死去,排位“四贝勒”的第八子皇太极继为后金大汗。英武年少的多尔衮于1628年17岁时即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部(元朝皇帝后裔),因战功卓著,受封为“墨尔根代青”,即蒙古语“聪明之王”。
《清史稿·多尔衮列传》记述,1629年皇太极兵围北京城时,多尔衮曾与袁崇焕援军激战于广渠门外。1635年,多尔衮率军收降察哈尔残部时,获得了元朝遗留的玉玺,皇太极因此即位为皇帝,改后金国号为“清”,多尔衮因功晋封为“睿亲王”。“睿”,亦含聪明之意。
1643年,皇太极病逝。实力占优但尚不足以势吞群雄的多尔衮,为使皇朝免遭分裂,拥戴皇太极6岁的幼子福临即位,自己出任摄政王总揽实权。
顺治元年四月初八(1644年5月13日),摄政未久的多尔衮为建功立威以服众人,亲挂“奉命大将军”之印,率同母兄武英郡王阿济格、同母弟豫郡王多铎,统领八旗军大部主力出征伐明。此时,清军尚不知北京已在20天前的三月十九日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明朝已被推翻。行军途中,清军接获吴三桂求援书信,多尔衮抓住天赐良机,传令转道兼程,兵锋直指山海关。多尔衮招降了吴三桂,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路追击,于顺治元年五月初二(1644年6月6日)乘势占领了北京城。
多尔衮力排众议,决策定都北京
因北京皇宫大部已被李自成撤退前纵火烧毁,所以多尔衮将摄政王府设在未遭火焚的武英殿中。多尔衮派遣各路军队出京追击李自成,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安抚人心,稳定局势。他允许明朝旧臣为吊死于景山的崇祯皇帝发丧哀悼,宣布前明官员可以照旧录用,决定取消前明加派的苛捐杂税,并派军队把守城门,制止抢掠。
有勇无谋的武英郡王阿济格等将领提议在北京城大肆屠戮,然后带着战利品返回关外。多尔衮力排众议,决策定都北京,并派遣官员到沈阳去迎接顺治皇帝。
顺治元年九月十九日(1644年10月19日),顺治皇帝抵达北京,由正阳门进城,入住武英殿。十月初一,顺治去天坛祭天,十月初十,顺治在皇极门(今故宫太和门)颁布即位诏书,表示他现在是整个天下的皇帝。同日,多尔衮晋封“叔父摄政王”,受赐黄金一万两,绸缎一万匹,白银十万两,并赐立碑纪功。
七载金縢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
多尔衮让出武英殿后,将王府迁至东华门外小南城。小南城,又称南宫,在今南池子大街,是明代的一处宫苑,曾与西苑三海并称“东苑”,以环境幽雅、宫室华丽著称。
建立盖世奇功的多尔衮权势急剧膨胀,他一人独掌八旗中的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头衔也升为“皇父摄政王”。他甚至借口腰腿不便,宣称今后不再对顺治皇帝行跪拜大礼。他将小南城的摄政王府变成了第二朝廷,每天召集百官来府议事,然后再将已决之议拿到朝廷去走个过场。后来他嫌跑来跑去太麻烦,干脆将皇帝发布谕旨的玉玺搬回府中。
昔日摄政王府,今日普度寺遗址
多尔衮虽然英雄盖世,但是体质欠佳。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在喀喇城打猎时坠马受伤,病重而死,年仅39岁。多尔衮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因其早年排位为“九贝勒”,所以坟墓被称为“九王坟”。九王坟1959年为安置因“十大建筑”工程而搬迁的居民,在建设新中街小区时被拆除。
多尔衮按皇帝规格下葬后才两个月,饱受压抑、性格偏执的顺治皇帝(时年14岁)就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宣称多尔衮犯有独擅威权、妄自尊大、挟制皇上、图谋篡逆等重罪,将多尔衮追夺王位,没收家产,掘棺鞭尸,捣毁坟墓。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久已废弃的多尔衮王府被改建为“玛哈噶喇庙”,隶属于管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玛哈噶喇”,是藏传佛教中的大护法神。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雄才大略的乾隆皇帝下令为多尔衮重修坟墓,恢复名誉。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将玛哈噶喇庙翻修扩建,改名为“普度寺”,昔日摄政王府大殿被改建为“慈济殿”。
现存的普度寺慈济殿,面阔七间,黑色琉璃瓦绿剪边歇山殿顶,前出抱厦三间。普度寺整体院落都建在3米多高的城砖台座上,显示着昔日王府不凡的气度。
现在普度寺周边的前巷、东巷、西巷等胡同名牌,都写作“普渡寺”。然而在《宸垣识略》等多部记述北京历史地理的书籍中,“度”字都没有“三点水”旁,均写作“普度寺”。
前一篇:二十四节气表
后一篇:燕京八景之一:太液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