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大班社会活动“瓶中取球”的分析与反思

(2014-08-16 16:15:49)
标签:

情感

特级教师自述

工作以来,一直听到教育界 “注重以幼儿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声音,同事之间也经常会为 “放养好”还是“圈养好”争论不休,我在实践中遇到最大的困惑是:在教育过程中如何把握自主与秩序的度?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认为规则教育与个性发展并不存在冲突: “个性”是个人行为,而“秩序”是公共行为,不论我们的教育理念如何不同,在公共场合,都需要给别人最起码的尊重。蒙台梭利相信,要给予儿童所需要的自由就必须要儿童的人格先有健全的发展及建构,这其中包含的内容有独立、意志与内在纪律。自由并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应是有限制的自由。秩序行为是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和品质,对于尚处在人格品质形成关键期的幼儿来说,帮助他们体验秩序行为带来的有序与美好,建立起自觉遵守规则、追求秩序状态的内心需求,是其秩序感养成的重要途径。

学习、内化、实践、反思的渐进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秩序教育的多维度理念:集体规则是秩序行为养成的外在约束;个体需求是秩序行为养成的心理基础;内外兼“修”是秩序行为养成的必要条件;走向自律是秩序行为养成的至上境界。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在实践中努力探求秩序行为养成教育的模式:⑴ 行为模式——教化、物化、内化三步曲。第一步,教学先导,体验秩序 ;第二步,巧用图标,物化秩序;第三步,坚持一贯,内化秩序。⑵组织模式——幼儿园、家庭、社区同步行。家园同步建立秩序;社区活动强化秩序。

本期关键词:自主;规则;秩序;内心需求;外在约束

 

初始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知秩序的重要性,提高对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和认识。

2.合作探索瓶中取球的方法,提高协商、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活动准备

1.玻璃瓶(窄口),系有绳子的彩色塑料球若干(红、绿、黄、蓝),记录表。

2.多媒体课件:倒计时器,拥挤的情景,有序的情景,警报声。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体验活动——原始状态

1.教师先介绍游戏规则。

2.幼儿分成四组比赛。

3.记录比赛成绩。

4.讨论取球方法:怎么样取球才能又快又不挤呢?

二、第二次体验活动——有序状态

1.幼儿分组比赛。

2.记录比赛成绩。

3.  获胜组介绍比赛经验。

三、联系生活,感知拥挤危害

1.观看录像①人们拥挤着上楼梯、上火车,小朋友挤成一团滑滑梯

师:他们做得对吗?这样做会怎么样?

小结:生活中如果像这样人人拥挤,没有秩序,既不文明也不安全,会带来很多危险呢!

2.观看录像②:人们有序上下楼梯、乘车,小朋友排队滑滑梯。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这样做会怎么样?

小结:他们遵守秩序,没有发生拥挤,一个接着一个上楼梯、上车、滑滑梯,文明又安全!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处处遵守秩序,不要拥挤。

四、模拟演习,练习紧急撤离

1.讲述四川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全体学生顺利逃生的故事。

2.讲解“地震撤离演习”的方法。

师:当警报声响起时,我们要冷静、有序地撤离。

3.师生共同拼搭“安全通道”,练习有秩序地紧急疏散撤离。

(幼儿将小椅子拼搭成一条长长的“通道”,在警报声中一个跟着一个从“通道”上有序撤离。)

活动分析与改进

分析内容: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孩子们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也会说“谦让”“轮流”“一个接一个”“要有秩序”之类的词语,但在具体情境中,自我中心意识的本能还是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出现一些争抢、拥挤的行为。此生成活动主要通过瓶中取球的比赛,形象直观地向幼儿呈现拥挤的后果以及有序所带来的成效,促使幼儿加深对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将“有秩序、不拥挤”逐步内化为自主行为。但“瓶中取球”只是整个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这个游戏是幼儿与同伴共同探索的一个情境,也是这个社会活动中幼儿学习的途径,不适宜作为这个活动的名称。我建议课题可改为“我们不拥挤”,将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直接揭示出来,与社会活动领域特点更匹配。

分析目标: 活动目标12的定位不仅能满足大班幼儿喜欢探索、挑战的心理需求,也能进一步激发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建构规则、内化规则的积极性。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不是社会领域教育中的主要目标,建议改成“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规则意识,自觉维护秩序生活的美好”。这样的目标定位关注了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

分析过程:《纲要》指出,社会活动中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本次活动通过合作比赛,探索取球经验;视频比较,感知拥挤危害;模拟演习,强化秩序行为,帮助孩子在体验、比较、练习的过程中,对“有秩序、不拥挤”这一社会规则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整个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是合作从瓶中取球的方法,也是让幼儿理解社会公共秩序、遵守活动规则必要性的重要前提。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两个、三个人合作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在四至五个人为一组、以比赛形式呈现的合作活动还是具有挑战性的:如何解决一个球都拉不出来的问题?瓶口小,每次只能拉一个,到底应该先拉瓶中的哪一个球?如何决定谁先谁后的拉球顺序?怎样才能成为取球最快的小组……这么多的问题,不是老师简单的一次讲解就能解决的。原来的方案中只是采用了“第一次体验活动——原始状态;第二次体验活动——有序状态”,只能解决合作过程中比较浅表的问题。因此,我建议将活动过程中的前两个环节调整为三个,循序渐进地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首次比赛:分析失败的原因

1.出示装有彩球的塑料瓶,介绍比赛方法和规则。

2.根据小朋友自选的红、绿、蓝、黄颜色标记分成四组,幼儿分组操作。

3.记录比赛成绩。

4.分析失败原因: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球为什么都堵在瓶口了?

 5.讨论解决办法:怎样让球不挤在瓶口?

6.总结拉球方法:五个人不能同时拉,要一个一个地往外拉球。

二、再次比赛:建构取球的规则

1. 幼儿分组尝试一个一个地拉球。

2. 记录比赛结果。

3.分析取球少的原因:为什么一个一个拉球之后,一分钟内取的球还这样少?

师生共同总结:拉球时不能着急,要看清楚球的颜色和拉绳的位置,等上面的球出来后,才能拉下面的球,这样一个接一个,速度才能变快。

4. 请一小组上来演示拉球过程,幼儿观察分析:怎样才能拉得又快又多呢?

5. 总结拉球儿歌:先拉上球,再拉下球,你先我后不着急,团结协作快又多。

三、第三次比赛,体验规则的重要

1.提醒幼儿遵守取球规则,自主练习合作方法。

2.分组比赛,记录比赛结果。

3.比较三次比赛结果,进一步感悟“遵守规则”“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拥挤行为不是个体形成,而是群体在一起活动时产生的。孩子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表现,所以在孩子得到较为真实、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再组织后两步活动:联系生活,感知拥挤危害;模拟演习,练习紧急撤离,采用“播放录像”的情景教学,直观展现“拥挤与“秩序”的现实场景,让孩子在观察比较中增进对秩序的积极情感。通过演习,自然引领孩子实现由“知”到“行”的过渡。这样安排,既符合大班幼儿“自律意识初步萌芽”的年龄特点,又切合社会领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育原则。

 

 对活动的反思

1. 以问题情境萌发幼儿对规则的内在需求

一个人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外在,而是来自内在内在如果没有了需求那么这个孩子的成长就没有动力。同样的,要让幼儿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就要让他们从内心对规则、对秩序充满强烈的渴望。活动开始,“瓶中取球”的游戏就成功地营造了这样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瓶口小,每次只能取一个球,而孩子求胜心切,都想在一分钟内本组能拉出最多的球。所以怎样才能取胜已经成为孩子迫切想解决的问题,这个规则是孩子自己主动想要建立的。

2. 以有效提问完善幼儿对规则的自主建构

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幼儿合作行为迅速发展的时期,经过小、中班的训练,大班幼儿已经基本具备了合作意识,但由于社会认知能力、交往技能水平的限制,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水平仍然不稳定,面对复杂的合作任务,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活动中所呈现的问题情境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合作任务,所以必须将问题逐个分解,逐步解决。活动中通过提问,层层递进,引发幼儿在操作后不断反思:球为什么都堵在瓶口了?怎样让球不挤在瓶口?为什么一个一个拉球之后,一分钟内取的球还这样少?怎样才能拉得快又多呢?在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逐步完善了了瓶中取球的游戏规则,并总结成儿歌,用于指导幼儿的操作实践。在第三次比赛中,幼儿能即时体验规则所带来的成效,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这种自主建构的规则,带着体验,带着反思,带着试误,强化了幼儿对规则的积极情感,消化了他们原本对规则的逆反心理。

3. 以案例比较引发幼儿对行为的体悟反思

社会性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在问题情境中幼儿对“不拥挤、有秩序”的社会基本规则有了比较深切的体验后,就必须于“生活的细节处紧用力”。活动中安排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组视频案例:小朋友挤成一团,滑滑梯人们拥挤着上楼梯、上火车小朋友排队滑滑梯,人们有序上下楼梯、乘车,让孩子在场景比较中将自主建构的规则意识进一步强化,同时能联系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反思,以此指导后面的演习行为,这也是社会性教育生活化的必然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