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教育的根本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明确指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那幼儿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究竟是如何学习的?幼儿的自主学习行为有什么表现和特点?幼儿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就是最好的课题。幼儿不识汉字,观察是幼儿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他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工具。所以04年春学期我园把研究的重点就锁定在幼儿的自主观察行为上。接着老师们还商量了更细化、可操作的实施方案,选择了观察的对象: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蚂蚁,自然角里的葱、萝卜、蚕豆、蚕,饲养角里的小鸟、小兔……
行为特点
宽松自然的环境是老师了解幼儿自主观察行为的最佳时机。在观察过程中,老师们及时记录幼儿自主观察的行为细节。通过整理多个班级的连续观察记录,我们分析后发现,观察过程中幼儿参与的行为可分为三种:
行为参与式
观察时只是身体处在具体的情境中,注意力则游离别处,目光很少接触观察的对象或视而不见。在同伴和老师的暗示和影响下,才把注意力投入到观察活动中。如下面案例中的B:
A、你看,这棵树上有疤。
B、是的,好几个呢!
A、我们来找找,还有哪些树上有疤?
B、看,这棵树上也有好多啊!
A、松树的绿叶子都向上长,枯叶子都向下长
B、在哪里?噢,真的,枯叶子向下长……
情感参与式
对观察对象有兴趣时,能积极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感知观察对象,热情地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如下面案例中的小朋友:
老师带小朋友来到小树林,有几个男孩子一开始围着梧桐树和松树捉迷藏,他们跑着、闹着,很开心!不一会儿,一个小朋友跑累了,就趴在树干上,其他两位小朋友也赶上去靠在树上。
A、咦,你们看,树干为什么上面有白斑?象花奶牛一样。这是什么树?
B、是,上面有鸟粪,这棵树上一定有鸟窝。
C、我好婆家也有这样的树,不过树上的颜色有点红。
A、这棵树上有一个果子,好象乒乓球一样(他在学打乒乓球)
C、看,这棵树底下的花很好看,有一朵花要死了。……
认知参与式
会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读观察对象,并把所了解的新知识同化、顺应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如下面案例中的小朋友:
在观察围绕幼儿园围墙边的一排广玉兰时,孩子们这样交谈:
A、广玉兰是常绿树,为什么也有黄叶子?
B、它有黄叶,说明它不是常绿树。
C、不,它是常绿树。这片叶子已经老了,所以就发黄了。
D、树下怎么会有一片小叶子,象针一样的?这不是广玉兰的树上掉下来的。
C、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A、可能是从远处飘来的。
B、也有可能是别的小朋友从外面扔进来的。
C、这些树好奇怪啊,它们的树枝都长在一边,另外一边很少的。
A、这一边晒到太阳,另外一边晒不到。……
幼儿的观察除了参与形式不一样,还有以下特点:
1、幼儿自主观察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他们的视觉为主,其他的感官运用得相对较少,如嗅觉、触摸觉、听觉等。
2、观察的条理性、目的性比较差。幼儿的观察受当时的心境和视线接触范围所影响,没有一定的观察顺序,也没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行为与思维紧密相连,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有幼儿的发现,有互相的争辩,有知识的交流。如果老师不及时倾听记录,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就遗忘了。即使是发现问题,也仅仅停留在疑问阶段,很少想到如何解决疑问。
3、观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由于观察时仅仅运用视觉,所以看过后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幼儿就转移了注意力。但幼儿持续时间长短与观察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有关。如当他对某一种树木非常熟悉时,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就长:他会对同伴讲述他所知道的相关的故事,并把观察对象与他以前印象中的树木相比较。
指导策略
一、集体指导
从幼儿自主观察的行为表现中可以看出,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的。如果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就会把事物的重要特征遗漏掉,这样不但达不到观察目的,还会形成不良观察习惯。因此,教会幼儿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让幼儿学会有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是很有必要的。
以往对于一个学习目标,我们总是精心准备教具,把自认为正确的、科学的书本知识直接灌输给幼儿,比如认识梧桐树,我们总是出示梧桐树的图片,根据老师的提问,按照根、树干、叶的顺序,从颜色、形状来认识。可我们震惊地发现:能够按顺序把树的颜色形状说得头头是道的孩子,到了真正的梧桐树下却叫不出树的名字,表现出一种陌生的茫然。震惊后我们反思:图片上的树是死的、抽象的,色彩是单一的。而生活中的梧桐树没有一棵与图片上的完全相同,树叶的颜色不是一片全绿,而是有绿有黄。就是同一片树叶也渗透着由绿转黄的渐变,树干的变化就更多了:有虫疤、裂缝、刀痕等等,孩子怎么敢认这一棵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大树呢?
现在,我们注重为孩子提供丰富多采、真实具体的观察情境,让孩子在自主观察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相关的经验和问题。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幼儿的疑问入手,引发幼儿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寻找过程中自然地渗透多样化的观察方法。
如在观察梧桐树时,孩子对梧桐树花奶牛一样的树干比较感兴趣,我们就组织小朋友先观察树干,仔细比较它的树干和别的树干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发现,和广玉兰相比:高矮不一样——广玉兰矮,梧桐树高;颜色不一样——广玉兰的树干是深棕色的,梧桐树是白绿相间的;摸一摸——广玉兰比较粗糙,梧桐树比较平整。接着,又让孩子拣梧桐树树叶和别的树叶,用重叠和对比的方法发现树叶形状和颜色的不同,同时请小朋友把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绘画、观察记录表、捏出来、树叶粘贴、编儿歌等等。
由于是由孩子的问题而来,他们在观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细致、观察角度的独特、提出问题的深度都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就掌握了比较观察、追踪观察和多种感官参与的观察方法。
我们也知道,一种学习方法的形成并不是一教就会的,它必须经过认知——使用——总结——反思——使用的多次重复过程,才能被孩子掌握。所以每次观察前,我们都会提示孩子:“今天你到小树林里去看什么呀?你会怎么做?别忘了把发现的问题告诉小朋友。”鼓励他们把操作的过程对同伴讲述出来。当幼儿能熟练操作以后,正确的观察方法就能成为他们的自主观察技能。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也是老师的指导目标,这中间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帮助和引导。
二、个别指导
幼儿的自主观察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具体的引导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1、行为参与式幼儿:激发观察兴趣
行为参与式的孩子由于平时不善于观察周围生活,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不敏感。“兴趣是个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并指引注意流下来。”我们注意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引导他们观察周围事物,使他们体验到生命的灵动、自然的神秘。当他们从观察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观察经验之后,他们对观察活动就有了兴趣,参与时就会有积极的情感。如在中⑴班,平时最没观察兴趣、最不善言语的王丽最先来到教室,老师告诉她:“一条金鱼死了。”她反驳:“老师,金鱼不是死了,它刚生完宝宝,在睡觉呢!”“你怎么知道的?”“我家里养过的。”“我们来看看,小宝宝在哪里呢?”……在交流过程中,王丽对观察金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几乎每天都要来和金鱼说说话,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
2、情感参与式幼儿:丰富观察方法
情感参与式的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只是他们的观察大都停留在视线表面,浅尝辄止。如果兴趣转移到别处,他们的观察活动也就停止了。所以我们对这部分幼儿采取的指导策略是丰富观察方法,引导他们深入持续的观察,在不断的发现中品尝观察的乐趣,从而形成较为认真的观察态度。
如:我们曾要求几个具有情感参与式行为的幼儿,每天观察不同生长环境中胡萝卜(没有叶子)的生长过程。一开始他们只能简单的描述:“长叶子了”、“叶子长大一些了”、“又长了一片叶子了”等。我们及时启发孩子使用比较观察,从横向、纵向等多方面来寻找胡萝卜发生的变化。孩子们惊喜地发现:有一半浸在水中的萝卜——生长速度快,生命力旺盛,叶子一夜之间能长出很大,叶面有光泽,色彩碧绿碧绿,萝卜表皮没什么变化,重量也不见轻。只有根须浸在水中的萝卜——生长速度慢,抵抗力弱,四天后才长出叶子,叶子色泽淡,还有小虫子爬在上面,掂一掂,萝卜的重量明显地变轻了,萝卜表皮干瘪,凹凸较多,有黑色斑点……
3、认知参与式幼儿:延伸观察对象
认知参与式幼儿在参与过程中已经有了积极的思维,他们会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进行分析,用他们带有泛灵性质的思维解决问题。老师在指导时就要注意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观察对象,活跃他们的思维。这种观察和思维的有效结合能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帮助孩子建立起科学的学习方法。
如:面对常绿树和落叶树的疑问,我们在孩子观察广玉兰的基础上,又观察了园内松树、黄杨等多种常绿树,通过寻找他们的共同点,总结归纳出事物之间的本质特征:常绿树的树叶也有新老交替——叶子老了会变黄掉下来,同时会长出新叶子。每片叶子上都有厚厚的蜡质,所以冬天不怕冷,一年四季常青。现在小朋友都能不受叶子颜色和是否落叶的影响,正确地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对于树枝长在一边的疑问,我们引导孩子观察好几种有相同情况的树木,小朋友分析后发现:树枝生长在一边有的与太阳光照射有关,有的与生长位置有关(另一边是墙),有的与美化有关(园艺工人要做造型)……这种刨根究底的做法加深了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了智力。
实验体会
一、幼儿自主观察的过程是他们掌握认知“钥匙”的过程
原来在我们的心目中,听、说、看,作为不同的教学途径,他们的作用和地位是平等的,但现在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蒙台梭利的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幼儿学会了观察方法,对于一切事物的认识不再是老师让我知道了什么,而是我自己知道了什么。如果没有观察,幼儿就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真正的理解,就不能获取完整的知识,有了好的观察力,幼儿就等于有了一把认识世界的“金钥匙”。
二、幼儿自主观察的过程是教师提供优质教学的前提
我们原来的教学总是紧扣教材和学习目标,心中想的是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把知识点灌输给孩子,心中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如何学习的。现在从倾听孩子自己观察时的认识,我们知道孩子在认识的过程中有许多疑惑。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在认识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内心所想,尽顾着按自己的思路备课、上课,是很难帮助幼儿建构稳定的知识结构的。只有了解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疑难所在,才能为他们提供比较理想的教育。当然这需要我们教师拥有敏锐的观察力、足够的耐心和一定的教学机智,对我们的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幼儿自主观察的过程是教师自我学习提升的过程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是以教材为本、以书本为准,很少去考证这些知识是否客观正确,是否有地理环境的差异。在和孩子一起观察的过程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了许多细节,知道了许多与书本不一致的知识:柳叶刚发芽的时候是一撮一撮的,一段时间后再从一撮中抽出一枝条来,这片枝条上的树叶一片一片有序地排列着(叶片互生);蚕变成的蛾并不会飞,最多只是能扑腾两下翅膀而已,蚕卵刚产下来并不是黑色的,而是奶黄色的;蚕茧不仅仅是白色的,还有淡绿色的,淡黄色的……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分享。
现在,我们很乐意和孩子们一起去感受、去发现、去欣赏,从中我们体会到《纲要》中所倡导的“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理念;从中我们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