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换个角度解读《短歌行》

(2008-02-03 20:25:01)
标签:

文化

文学

历史

三国

易中天

曹操

赤壁赋

短歌行

郭嘉

诸葛亮

分类: 学术性或半学术性杂文

                       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

    ——换个角度解读《短歌行》

 

 为方便读者参考,现录《短歌行》原文如下:

 

《短歌行》

作者: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篇《短歌行》是一首乐府诗,乃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我们知道,当时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因此就有人认为,《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由于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曹操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我在写此文之前,查阅了大量资料,阅读了许多有关《短歌行》的赏析,但观点大体相同,大家都普遍认为,《短歌行》只限于表现曹操惜时如金和求贤若渴的心情。其实在上学期的语文课上,老师也明确地给出了我们答案,《短歌行》就是曹操的“求贤歌”。

 但是,反复吟诵此诗,总觉这一观点太过绝对,有失稳妥。因此,我查找、核对了相关史实,并结合历史背景,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换了一个角度解读《短歌行》。

 那么,我的观点是什么呢?经过慎重思考,反复揣摩,我坚持认为,曹操这篇《短歌行》首先是怀人,然后才是怀才。那么怀的又是谁呢?很显然,是郭嘉。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就让我们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入手,进行分析: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结集十万精兵向许都进发,悍然发动了一场意在剿灭曹操集团的战争——官渡之战。

 战争开始后,袁、曹双方僵持数月之久,不分胜负。就在曹操快要断粮之际,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许攸叛逃。许攸一到曹营,就提出了“火烧乌巢”的计谋。曹操当机立断,亲自率兵奇袭乌巢并大获全胜,一把火烧光了袁绍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直接导致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曹操打败袁绍后,又用了几年的时间扫清了袁绍的残余力量,统一了北方。之后,曹操下令修筑玄武池,操练水军,威逼江东。但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一次北征的途中,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郭嘉却一病不起,英年早逝。而人算不如天算,也恰在此年,刘备从隆中请出了诸葛亮,咸鱼翻身。这对于曹操来说是此消彼长,壮志难酬。

 说到此,可能有人会问,郭嘉对曹操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郭嘉在曹操集团中的重要作用与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作用是相当的,而郭嘉与诸葛亮又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这一点,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的《天生奇才》这一集已讲得很清楚了。在这里,我们不妨作一简单罗列:

 

 一、郭嘉和诸葛亮都是少年天才:

 诸葛亮出山时年仅26岁,而郭嘉出山时也仅有27岁,而且当时他们的思想和谋略都已相当成熟。

 二、他们两个都善于择主:

 在袁绍的实力蒸蒸日上时,郭嘉弃袁绍而从曹操;在刘备颠沛流离之时,诸葛亮却选择了辅佐刘备成就帝业。

 三、他们都功勋卓著:

 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而诸葛亮则帮助刘备实现了三分天下。

 四、他们都同样忠心耿耿:

 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点自然不用多说;而郭嘉对曹操,可以说也是兢兢业业,奋不顾身。郭嘉身体不好,而南方又多瘟疫,他自己常说,要是到了南方,只怕就不能活着回来了。但是,每当郭嘉与曹操讨论天下大计,他都说要先定荆州——这分明是拼了命为曹操建功立业呀!

 

 可以说,郭嘉与诸葛亮,一个是天生奇才,另一个则是旷世良才。

 事实上,他们两个不但作为个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就是在各自阵营中的分量也是不相上下的:

 刘备得诸葛亮之后的说法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而曹操得到郭嘉后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刘备在临终前,于白帝城对诸葛亮遗命托孤;而曹操对郭嘉也曾“欲以后事属之”。只不过郭嘉英年早逝,我们没能看到这一天罢了。但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与郭嘉的关系非同寻常。

 也正由于同种原因,郭嘉这颗将星远不如诸葛亮那样璀璨明亮,妇孺皆知。

 而就在郭嘉为曹操效力的这十一年间,这位奇才就已创造了辉煌的功绩。他在世时,曹操可谓凯歌高唱,捷报频传,成功地统一了中原大地;但郭嘉去世之后,曹操的军事成就就显得乏善可陈了。用周泽雄先生的话说,也就对付了马腾、韩遂几个“草寇型军阀”。当曹操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而不得不面对孙权、刘备这两大“枭雄”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这也就是曹操多次追忆郭嘉,未尝不痛哭流涕、声泪俱下的原因了。可能有不少人会怀疑曹操的眼泪是否可靠(包括历代的许多三国点评家,如清代的毛宗岗父子,曾不止一次地把曹操的眼泪批得狗血喷头。),但我敢肯定,作为一位乱世英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有血有肉的,对于一位在自己的称雄之路上与己患难与共、又多次在千钧一发之际当机立断、鼎力玉成的重要人物来说,他是不会不“心念旧恩”的!

 这些就使我们明白,当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之时,他又怎能不想到郭嘉那“青青子衿”呢?!

 回到《短歌行》中,当这位一世之雄“对酒当歌”,敢问“人生几何”之时,他感到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而自己却霸业未成!举酒问月,唱一曲悲歌慷慨,总觉“忧思难忘”。因为你,因为你这位旷世奇才的故去,使我“沉吟至今”!呦呦的鹿鸣啊更引起了我对你的思念——那时,“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皎洁的圆月啊何时才能摘取?宏大的目标啊何时才能实现?面对这些问号,我越发“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望着那广漠的苍穹,我忽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不是奉孝吗!你“越陌度阡”,屈驾来看望我,真令我喜出望外呀!我们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彻夜不眠!我的心中还时时念着往日的恩情呀!

 突然,一阵萧瑟的西风刮过,天空变暗了,奉孝不见了,眼前只有那茫茫的江面和滔滔的江水,奔流到海不复回!啊——“月明星稀”的夜晚呵,只见一只北国的乌鹊南飞到这大江之上,“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我可以礼贤下士,“周公吐哺”,不知何时才能“天下归心”?

 此诗中,“忧”字贯穿全篇,甚至到了“不可断绝”的地步。如果仅仅是对“去日苦多”的慨叹,曹操的思想感情又怎么可能由“忧”到“伤”呢?可见,他首先忧的是郭嘉,进而忧天下的贤才不能全部为己所用,表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如果不是曹操怀念郭嘉,那么又哪儿来的“心念旧恩”呢?

 对于“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这两句,我则理解为是曹操的想像——他望着明月,望着苍穹,想像着郭嘉来探望他。对此,可能很多人会提出疑问——若是郭嘉来探望曹操,怎么能说是屈驾来访呢?问得很好,但我的解释是,由于郭嘉曾对曹操太重要了,他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曹操对郭嘉永世不忘,想像着他的灵魂化作神灵,屈驾来访。从这里,也显示出曹操对贤才的尊重呀——合情合理,并不离奇!

 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是曹操自比,显示出痛失郭嘉后的孤独与无助,进而表现出对新的贤能之士的渴望。

 斗胆对曹操的名篇《短歌行》作了如此看似“荒诞”但又并不荒诞的解读,心里很是有着几分欣喜,因为我举的史料毋庸置疑,我的分析更是合情合理;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丝担忧,因为鄙人才疏学浅,怕误读了曹操的千古名作。但是,转念一想呢,如果没有创新的思维,一切都拘泥于前人的观点,那么人类是不会有今天的!

 是为我对曹操《短歌行》的新解。

 

                                             ——2008年1月31日晚

                                                  于昌平回龙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军训有感
后一篇:离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