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佛法知识 |
(01)
4月29日,《大唐玄奘》上映的第一天,俺到影院现场看了一遍。
说句公道话,电影拍的算是很不错了。不是因为黄晓明长的帅——论帅,他自然是比不上玄奘大师的——而是因为这个影片基本尊重史实,没有太多的戏说和演绎。由此能体会到编剧和导演的严谨认真。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情节有点太平淡了,不够曲折,但是玄奘大师的传奇一生,就算简简单单的平铺直叙,也足以令人震撼动容,感佩至深。
(02)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本书,俺出家前读过七八遍,出家之后又读过几次,每当心中苦闷的时候,读一读,心志就会坚定一些,杂事就会看淡一些。
看影片的时候,很多书中的内容会回忆起来,读书时的感受也会回忆起一些,所以情绪上还是很有共鸣的,好几次都泛起了眼泪。
整部影片中,最让俺感动的一个片段,就是玄奘大师历尽生死到达那烂陀时,拜见戒贤论师,一路跪倒在地,匍匐前行,以头顶礼戒贤论师的脚。玄奘大师热泪盈眶,俺的眼泪也终于流了下来。
http://s14/mw690/001qjcPcgy71qyNvEnz2d&690
戒贤论师说:“我活这么长时间都是在等你啊!”这个时候,讲法者的悲心,求法者的宏愿,累世的福德和机缘,祖师们对于圣教兴衰的承担,都一下子迸发了出来,让人感动、高兴,又让人伤感。
(03)
随后,戒贤论师开始为玄奘大师讲授佛法。
我为什么说编剧和导演真的很用心呢?因为在这里,影片中的讲课内容,竟然真的是取自《瑜伽师地论》,我们都知道,玄奘大师西行取经,目的就是为了这部被称为“佛教百科全书”的百卷巨著。
戒贤论师讲授的那段内容是这样的:
善心死时安乐而死,将欲终时无极苦受逼迫于身;恶心死时苦恼而死,将命终时极重苦受逼迫于身。又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不善心死者见乱色相。
这段话比较容易理解,简单说呢,就是:如果一个人临终的时候,能够保持善心,忆念善法,那么他就不会受到很大的痛苦,会很安乐的死去;反之,如果一个人临终的时候,保持的是恶心,忆念恶法,那么就会遭受很大的痛苦,会很苦恼的死去。而且,临终保持善心的人,能看见不杂乱的、令人愉悦的现象,而保持恶心的人,则会看到杂乱的、可怕的现象。
当然,什么叫善心死,什么叫恶心死,论中还有更详细的解释,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
(04)
俺为什么会觉得由这段话,能体会到编剧和导演是很用心的呢?
首先,戒贤论师给玄奘大师讲《瑜伽师地论》是符合事实的,那么影片里的内容就真取自这部大论,而没有随便找几句佛法鸡汤糊弄观众,这个态度就已经很认真了。
其次,我们知道在玄奘大师的传记中,玄奘大师临终的时候,就是保持善心忆念善法的,他让弟子把自己一生所译的经典目录读诵一遍,然后心无挂碍的安详往生兜率陀天。而且临终之前,见到无数天神前来迎接,可谓是“善心死者见不乱色相”。
影片中选取这段话,作为戒贤论师讲课的情节,编剧应该是联想到了玄奘大师临终时的场景,能将心思用到这个地步,真就可以说是比较专业了。当然,有点可惜的是,影片结束的时候,没有拍摄玄奘大师临终的片段,与这段授课内容前后呼应。
再者呢,这段话虽然简单,但是却有很深刻的教化意义。我们哪个人不想临终时“安乐而死”呢?那又该如何才能做到安乐呢?我们要平时多做善业,少造恶业,临终的时候才有善法可忆念;我们要平时多保持正念,少散心杂念,临终的时候才能提起念力。
最后,我们再延伸一下,在《瑜伽师地论》中讲到临终忆念善法保持善心的时候,还提及可以得到其他人的帮助,比如给临终之时有人读诵经典,比如像玄奘大师让弟子将所译经论目录复述一遍。
为什么要提这个话题呢?我们都知道“临终助念”这回事,但也有很多人对此怀疑,认为业果都是自作自受,别人的助念有用吗?那我们通过前面的内容来体会一下,确实是有用的。玄奘大师临终都让弟子帮助忆念自己的善业,他肯定也是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05)
有人可能会说,难道这个影片就拍的很完美了,一点缺陷都没有吗?那倒也不至于,细微的缺陷还是有的。
比如影片开始不久,玄奘大师回忆儿时的经历,好多人说是哥哥带他到寺院的,但他宁可相信是母亲把他放在小船上,漂到了寺院,这分明是宁可采信小说情节,迎合观众趣味的。
另外像玄奘大师对于“福田衣”的解释,说佛陀看见田地发明了“福田衣”,也有点让人忍俊不住的觉得幼稚。
诸如此类的细节也还有许多,但整体来说,这个影片真算是拍的不错了。所以我还是推荐大家看看这个电影,能去电影院看当然更好啦,支持一下票房,以后可能就会有更多的佛教电影出现,让更多的人消除对于佛教的误解。
电影嘛,能够让普通老百姓消除一些对佛教的误解,就足够啦,就很值得称赞了。难不成,我们还打算靠看电影来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