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解剖学部位分为中央型(单发)和外周型(多发)两种类型:
中央型(孤立性):主要发生在乳晕下大导管,乳腺中央区,常<1cm,但也可达10cm以上。首发症状多为乳头溢液,生长缓慢,发病与雌激素过度刺激有关。目前认为不是癌前病变,以局部切除为首选。当乳头状瘤所在导管扩张并且两端闭塞形成明显的囊样形态时,也被称为囊内乳头状瘤。
外周型(多发性):多发者又称乳头状瘤病,发生在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很少伴乳头溢液。肿块较大时可触及,肿块较小时无症状,临床常在乳腺周围区域扪及边界不清的颗粒状增厚区。病灶距乳头较远,早期可有隐痛。肿瘤直径约1-2cm,少数>4cm。其癌变率较孤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高,当其伴有不典型增生时被归为癌前病变,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因其病变较为广泛.应以大区段或局部广泛切除为宜,年龄在45岁以上的重度乳头状瘤病可行全乳腺切除术。
影像学分型 :边缘光滑结节型、不规则结节型、囊内结节型、导管扩张型隐匿性病变。
部分导管内乳头状瘤影像学可表现为阴性。
1,边缘光滑结节型:表现为边缘光滑锐利,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显著强化的乳晕后区小结节。
鉴别:纤维腺瘤,也表现为边界光整的小结节。T2WI压脂序列结节周围可见线条状指向乳头扩张导管
信号,这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表现,且更好发于乳晕后区。而纤维腺瘤极少伴有导管扩张。
2,不规则结节型:由于其边缘不规则,体积较大,多提示恶性肿瘤,且可表现为不均匀强化。
鉴别:乳腺癌,很少伴有导管扩张,其病灶边缘多见长短毛刺,同时腋窝淋巴结可增大。
3,囊内结节型:表现为囊状扩张的导管内显著强化的实性附壁结节,此型恶变率较高。
鉴别:乳腺癌,囊内乳头状癌可边界光整,而乳头状瘤可边缘不光整且TIC 呈流出型,常难以鉴别。
4,导管扩张型:导管扩张伴强化,未见明显结节病灶。
129例病例中,MRI发现有异常强化病变113例,表现为结节肿块型强化病灶86
例(66.67%),非肿块强化病灶27例(20.93%),导管扩张不伴异常强化11例(8.52
%),5例MRI为阴性。其中非肿块强化表现为线样分布15例、段性分布7例、区域性分布3例及多发区域性分布2例。
113例表现为上升型强化27例(20.93%),平台型41例(31.78%),流出型45例(34.88%)。
1,导管内乳头状癌:十分少见,是一种具有乳头状瘤结构基础上的恶性上皮增生,但无浸润的癌。部分病例的癌灶见于高度扩张的导管甚至囊状结构内,体积多数大于1cm(2-3.5cm),常见于老年女性,多见于乳晕附近。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易与皮肤粘连,少数病人有乳头溢液,极少数有局部疼痛。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欠光整的早期明显强化病灶,周边强化明显强于中央;也可表现为囊性病变(积血/积液),囊壁增厚,伴明显强化之壁结节;钙化少见。目前,任何影像学方法均难以鉴别良、恶性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质地较软,肿块一般不大于1cm,同侧腋窝淋巴结无肿大。
2,导管内原位癌:导管内乳头状瘤若呈多发病灶时易出现非肿块样强化,呈线样或段样强化时需与导管原位癌鉴别。乳头状瘤T2WI信号往往较恶性病变高,强化较均匀,这种改变多是由于病灶多发或合并炎细胞浸润所致。导管原位癌易出现成簇小环状强化,且X线片上易出现微小钙化,24%-40%病人也可出现乳头溢液,少数有刺痛感,常因体检时发现钙化灶被检出。增强MRI约70%-83%的原位癌可见强化,呈边界模糊的线状、边界清晰的短分枝状、分散的小斑片或片状均匀强化等;线形强化在MRI上出现对于其诊断很有价值。
3,部分囊变的浸润性导管癌:多位于乳腺较深部位,在T2WI上通常信号不太高,形态不规则,长短毛刺,通常不伴导管扩张。囊内肿块增强早期明显强化,早期强化幅度不如乳腺癌,时间信号曲线呈平台或流出型。向心性强化。
4,多发纤维腺瘤: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不伴导管扩张时需鉴别。内部多见低信号分隔,TIC上升型多见。
5,腺病结节:多散在分布,与导管分支走行不相符;而导管内乳头状瘤往往按导管走行分布,孤立结节易观察到远端或周边扩张的导管。
6,导管扩张症:又称浆液性乳腺炎。导管壁增厚,扩张轻微,是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常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溢液多为双侧多孔,性状可呈水样、乳汁样、浆液样、脓血性或血性;导管扩张症的肿块期与乳头状瘤均可见到乳晕下肿块,但前者常较大,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可与皮肤粘连,常发生红肿疼痛,后期可发生溃破而流脓。而乳头状瘤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导管扩张较明显,伴导管壁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