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相关脑病-弓形虫脑炎

标签:
神经 |
发病机制:弓形虫从入侵部位进入血液后散布全身,并迅速在宿主的细胞内繁殖,造成局部组织的灶性坏死和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当机体免疫力缺陷时,引起全身播散性损害。
病理改变:引起过敏反应、形成肉芽肿样炎症
。
临床表现:约有50%的弓形体病人可伴有脑弓形体病。
获得性脑弓形体病,潜伏期3天至2年不等,可是原发性脑病也可是全身弓形体病的一部分。临床可有脑膜炎、弥散性脑病、癫痫发作、颅内占位病变或精神异常等表现。
先天性脑弓形体病 孕妇被感染后常可引起流产、早产或死产。存活婴儿可有脑积水、小头畸形、智力缺陷等发育异常
化验检查:
脑脊液:细胞总数增多(小于1000×10E6/L),以淋巴细胞为主,伴有嗜酸粒细胞和蛋白增高。头颅CT检查见单个或多个环状或低密度病灶,
脑脊液、淋巴结中查到弓形体滋养体即确诊
免疫学检查:血清和脑脊液抗弓形体抗体检查可呈阳性,弓形虫在人体细胞内可长期存在,故检测抗体一般难以区别现症感染或以往感染,可根据抗体滴度的高低以及其动态学变化加以判断。
CD4+T淋巴细胞>200/μl时,患者很少患弓形虫脑病;<50/μl时易患。
DNA杂交技术:显示特异性杂交条带或斑点为阳性反应,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
临床表现:临床可有脑膜炎、弥散性脑病、癫痫发作
影像学表现:
部位:主要位于基底节、丘脑以及灰白质交界区,常多发(85%)。
CT:不均匀低密度,伴周围水肿。增强结节状或环形强化,可见靶征。
MR:斑片状或团样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病灶信号改变与病程及治疗有关。未治疗或治疗10天内,病变囊腔内为液化坏死区,呈T1低信号、T2及FLAIR高信号,囊壁呈T1等信号、T2低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随病程进展或治疗10天后,中心区为凝固坏死,T2或FLAIR呈中心低信号、中间高信号、外侧又呈低信号的“靶征”。周围水肿明显,与病灶不成比例,但在非AIDS患者中,有时可见病灶周围无水肿,也没有占位效应。MRS中Lip峰出现,Cho峰不升高
增强扫描:小病灶呈均质点状或结节状强化,有囊变坏死则为环形强化,有时环形强化灶中心或壁内侧见点状或小块状强化影,称为靶征或偏心性靶征,这对诊断弓形虫病有较高的特异性。
还可表现为开环、多环/蜂窝、环中环征、同心圆靶征、壁结节/中央点征、脑膜强化以及中央区等短T1短T2信号,重度水肿等。
鉴别诊断:本病需要与淋巴瘤(无Cr及NAA峰)及移植术后感染性疾病(霉菌、TB等)鉴别。
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