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看世界杂志社
看世界杂志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329
  • 关注人气:2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冰山一角,中国军队究竟得到俄罗斯多少技术?

(2010-06-08 16:10:13)
标签:

杂谈

 

文 / 李莲洲

从俄罗斯得到的技术,可能就像某些富婆补贴嫁出去的女儿一样,永远是笔算不清的糊涂账。


这些年来中俄军事合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我们从俄国得到了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引进的武器装备大幅度提高了我军的作战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不像印度那种烧包国家,从不把引进全套武器装备当成小学生的奖状贴在客厅炫耀,中国要的是技术。
出于我国一贯的作风,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进行得非常低调,几乎很少对此进行公开报道,仅有的消息都是从俄罗斯那边传出来的,而且很多是些零散的,对整个事情进行总结的从来没见到。但即使从一鳞半爪的描述中来看,中国从俄罗斯得到的技术,可能就像某些富婆补贴嫁出去的女儿一样,永远是笔算不清的糊涂账。

抢运俄罗斯专家
我国实业界和一些领导部门的少数管理人员总是不加分析地认为,俄总体科技水平大大落后于西方,俄的设备和技术“傻大黑粗”,嚼起来没什么味道。在他们眼中,对外开放似乎就是对西方开放,只有西方的先进科技成果才值得引进。这句话说俄罗斯的民用工业倒有点靠谱,但军工技术上,俄罗斯还是世界第二。
根据各方面资料,中国引进俄罗斯的军工技术最大的项目是借助引进苏-27系列和其他产品搞的一个“双引工程”,就是引进独联体国家的人才和技术,这是由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亲自抓的,俄国当时的国防部长格拉乔夫似乎对此采取了默认的态度。这个工程号称是人类进入工业化以来,仅次于20世纪50年代的援华156工程的最大的军事合作项目。
1989年苏联解体后,大量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生活没有了着落,西方当时看中的是俄罗斯的核科学家和导弹专家,当时美国派了大量的间谍到独联体国家去搜罗军工人才,只是中国由于和苏联的亲密关系抢得了先机,让老美今天都感到后悔。李鹏总理当时说了很著名的一段话,大体意思就是这是一批穷十年之力都无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对我国而言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不能错过。
关于“双引工程”的具体情况,一篇专业文章中提到:“2000年全俄有各类科研组织4099个……在册人员共有88.77万人,其中研究人员42.6万人,技术人员7.52万人,科研辅助人员24.05万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有21949人,具有副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有83962人。 ”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俄罗斯以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大约引进上万名专家,2000多个技术项目,其中仅由科技部归口管理的就有400多项。从俄引进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施经济跨越式发展都起到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打破了西方的军事遏制和技术封锁,在一些常规武器的研制方面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了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
从这两段可以看出一个情况,俄罗斯全国研究技术人员才50.2万人,副博士以上10.6万,我国就引进了上万专家;当然这是整个独联体,会比俄国专家总数多4~5成。如果是研究技术人员就算专家,那我们引进了其中的1.4%;如果副博士以上算专家,那我们引进了6.7%,不管怎么算,这比例都够高的。
当时为了使“双引工程”得到某些部门的重视,中央领导多次强调指出:“俄罗斯的科技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巨大”,“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有着远大的前景”。“高科技合作不要只把眼睛盯住西方,某些方面与俄合作具有潜力,不可忽视”。

关键技术有俄罗斯的影子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10年6月上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