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舰载机,造还是买?
(2010-04-19 15:57:51)
标签:
杂谈 |
文 / 潘
在海浪中颠簸不定的军舰甲板上起降,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目前只有美、俄、法三国能研制舰载常规战斗机。
最近一则有关中国航母舰载机的消息让欧美国家的军方大吃一惊,俄罗斯的《消息报》透露,中国歼10战机在“施琅号”航母(乌克兰卖给中国的“瓦良格”号)在大连成功进行了飞行试验,歼10战机成功地从“施琅号”号上起飞并降落。
客观地说,中国发展航母能否成功,有一个大的前提——高性能的舰载战斗机。但是,当前中国并没有能立即形成战斗力的舰载机(歼10能否顺利上舰还未知)。所以,“买还是造”成了中国军方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俄罗斯总统亲抓对华战机推销
对于俄军企来说,现在面对的是一幕鲜活的“囚徒困境”游戏!是向中国出售先进舰载机以赚取外汇,还是封锁技术而失去中国市场?
自2004年以后,中国因制成歼-10和歼-11B型战斗机,对俄停止了战斗机采购,造成两国军贸额连年出现下降。俄方原来的第二大主顾印度出于搞好美国战略关系的考虑也提出要买美制战机。由于外销减少,俄军品单价直线攀升,例如最新研制的苏-35单价高达6000万美元。为了打开军售局面,梅德韦杰夫总统都破例参加了对华促销。
2009年6月15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专访时,亲自推销由苏-27机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机型苏-34远程歼击轰炸机,甚至说它“的确是一架伟大的飞机”。
针对中国航母迫切需要配备先进舰载机的现状,俄军方认为这是一个新市场。如果订单超过50架,可以考虑重新开苏-33舰载机(系苏-27的舰用改进型)的生产线。中俄双方前几年的谈判进展还比较顺利,但由于俄军工企业界从2008年起刮起一股“提防中国风”,指责中国军工企业“仿制能力极强,并以相似的产品冲击国际军火市场,蚕食俄军工产品所占份额”。因此,俄方内部一直在讨论如何限制中国的“仿制”能力。
由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分歧,中国向俄罗斯购买苏-33舰载机的谈判进展不顺。中国希望只购买2~12架的小批量战机,俄方据此怀疑中方购买飞机的目的是仿造。类似的情况曾发生在苏-27K战斗机身上——中国用本国生产的配件组装出了J-11B战斗机。
舰载机不是飞机加了对翅膀
俄罗斯拒绝出售战机将中国置于非常复杂的境地。制造舰载机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制造。给普通战机安装降落挂钩、增强版的起落架以及可挂叠机翼,这些还不足以将其变成舰载战斗机。在海上停泊和作战的环境下,对机体本身及机载设备有特别的防腐要求。
建造舰载机有众多技术上的难点需要突破。其一,舰载机在航母甲板上起降时需要具备较大的抗冲击和弹射能力,以及在海上运行所必需的抗腐蚀能力,因此舰载机的材料技术突破难度很大。其次,舰载机在折叠翼、发动机、起落架设计方面和一般飞机区别较大。
高速的现代战斗机在跑道长不过二三百米、宽不过四五十米,且在海浪中颠簸不定的军舰甲板上起降,这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目前只有美、俄、法三国能研制舰载常规战斗机,英国只能使用航速很慢的垂直起降战斗机。尽管包括印度、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都能建造航母,但是真正能研发先进舰载机的国家却屈指可数。大量进口舰载机往往受制于人,一旦舰载机被“卡脖子”,那么整个航母编队就只能呆在岸边了。因此,能够研制、生产先进的固定翼舰载机对于发展航母的大国的国防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美国海军几十年来在航空母舰上起降,因操作不当已经摔掉400多架飞机,这才使得美国积累出了丰富的舰载机制造经验。苏联至俄罗斯联邦用了十几年时间的试验,才解决了苏-27的改进型苏-33上舰的难题。
中国的航空工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与美俄存在明显差距,中方在战斗机研发上至少还落后于俄方10年,中国在大型飞机生产领域也是刚刚起步。由此看来,中国空军(包括海军航空兵)要想进一步提升装备水平并弥补一些缺项,还有继续购买俄制战机的需要。
中国方面的战略考量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10年4月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