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潜艇发射导弹为何那么难?

(2010-01-19 15:36:55)
标签:

杂谈

 

文 / 窦建军  陈宇

潜艇在发射导弹时,一般处在离海面几十米的水深中,导弹出筒时,海水会像猛兽般涌进发射筒内。

潜艇具有隐蔽性好、突击力强的特点,在战争中取得了骄人的战绩,一直被誉为“水下杀手”。而作为杀手“利刃”的潜射巡航导弹、弹道导弹以及新近发展的潜射防空导弹等备受青睐,由于发射技术的复杂和特殊性,一直是世界各国致力攻关的关键。

光有潜艇还差得远
1945年的一个星期天早晨,雾气弥漫。纳粹德国海军上尉弗里茨·施泰因霍夫指挥着“U-511”潜艇秘密潜入卡萨布兰卡港。进港不久,他通过潜望镜看到:码头上大批的坦克、装甲车和火炮正在上下装卸着,无数的汽油桶等物资、装备堆积在码头上……施泰因霍夫真想摧毁这些战略物资,可潜艇上只有鱼雷,对岸上目标却无能为力。而且一旦发射鱼雷,潜艇立刻就会被盟军发现和追歼。他想,如果此时潜艇上装备有能进行远距离攻击的武器该多好啊!回到母港,施泰因霍夫找到了火箭权威冯·布劳恩,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夜奋战,终于在一艘旧潜艇的甲板上安装了6个呈45度仰角的钢制火箭发射架,每个发射架上装有一枚固体推进剂火箭弹。为了防止进水,喷管都用液蜡封死,并从中引出一根连接推进剂起爆点火器的电线,另一头穿过潜艇指挥台围壳,直通到控制中心。发射试验当天,指挥员的命令刚发出,立即听到水下50米处发出沉闷的巨响。接着,一枚火箭跃出水面,长啸着直插空中。其后,6枚火箭全都射向目标。这成为潜射导弹的雏形,不过因为二战的结束而未得到实战运用。战后,为了争取军事制高点,美苏开始致力于潜射导弹的研究。当苏联潜射弹道导弹率先成功发射后,焦虑万分的美国也在1959年利用其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成功发射潜射型“北极星”导弹。
潜射导弹的发射装置主要为标准鱼雷管水平发射装置和专用垂直发射装置发射。按照导弹的封装形式可分为“干”发射和“湿”发射。“干”发射是将导弹装在运载器内,运载器从潜艇中射出并在水中航行,一直将导弹送至水面助推器点火。如美国“鱼叉”和“海长矛”、法国的“飞鱼”和俄罗斯的SS-N-21反舰导弹采用标准鱼雷管水平发射,靠运载器的火箭发动机推出水面。
“湿”发射不采用密封的运载器,导弹以裸弹的形式在水中航行,只进行局部防水处理和装设必要的约束卡(套)。目前,大多数国外水下垂直发射的战术导弹均采用“湿”发射方式。美国“战斧”、俄罗斯的SS-N-19导弹采用专用垂直发射管,依靠发射管内的弹射动力装置将导弹弹射出发射管,而后弹上助推器把导弹推出水面。裸露的导弹在水中弹道的控制、导弹的承压和水密设计、弹翼的折叠和展开等技术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战斧”导弹发射出水后的过程是:导弹出水后,抛掉发动机进气口盖、折叠弹翼及导弹与助推器之间的整流罩。先使4个控制尾翼展开,转入水平飞行。助推器熄火后,进气道打开,主发动机点火,弹翼随之像折刀一样展开,转变成由制导系统控制弹翼操纵导弹飞行。

技术上难点太多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装备有战略核潜艇、掌握了弹道导弹水下发射技术,此外还有很多国家也一直在积极谋求获得这种技术能力,但罕有成功者,由此可见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技术的难度。
导弹出筒时,因蒙在筒口的薄膜被顶破,筒内的高压环境消失,海水便像猛兽般涌进发射筒内。高压空气将导弹推出发射筒时,会产生与导弹前进方向相反的后坐力。涌入发射简内的海水往往要略重于发射的导弹重量。总之,弹道导弹从水下发射出去后,对潜艇本身至少产生3种作用力:一是后坐力;二是海水涌入时的冲击力;三是多出的海水重量。
潜艇在发射导弹时,一般处在离海面几十米的水深中,发射瞬间还存在一定的海情,如风、浪、涌,使潜艇产生纵向与横向摇摆,导弹在水下承受了相当于3个大气压的外压和较恶劣的力学环境,导弹结构外壳因此要增强,这些都是潜射的技术难点。此外,发射和发射控制设备,要考虑因发射瞬时动态对导弹的影响。当然,潜艇发射弹道导弹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还不止这些。例如要保证导弹发动机在恰到好处的时机启动点火。启动过早,发动机喷出的高温、高压烈焰会威胁潜艇安全,而启动过晚,飞出水面的导弹有可能重新落入水中。再有,要保证出水后的弹道导弹能按预定的弹道飞行,必须要有精密的制导系统。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10年1月(上)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