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的切尔诺贝利,是荒原还是天堂?
(2009-11-26 16:38:13)
标签:
杂谈 |
20年前的一场事故把切尔诺贝利变成了坟场。而现在你能听到鸟儿和哺乳动物的叫声,偶尔能看到狼和狐狸出没,那里还有花草树木,是真的吗?
文 / 胡士凯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是迄今世界历史上最惨痛的一起核事故。然而,20多年以后,围绕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区是荒原还是奇境的争论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野生动物的天堂?
“我们走进一片荒无人烟、阴沉凄凉的荒原。建筑物遭到毁坏,窗户碎成一片片。树木茂盛,杂草丛生:这是一个‘鬼城’。”这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生物学教授蒂姆?穆苏对首次切尔诺贝利之行的描述。
1999年,穆苏同法国巴黎皮埃尔·玛丽居里大学鸟类学家、进化生物学家安德斯·穆勒一道,去了那个发生过世界上最惨痛核事故的地方。他们的现场调查曾激发了有关辐射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的激烈争论。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基本情况人尽皆知。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由于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切断电源,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突然发生爆炸,由此泄漏的辐射物质数量是长崎和广岛的数百倍,欧洲方圆8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受到污染,辐射物质甚至飘到了爱尔兰西北部。
事故发生后,30万人被疏散到安全地点,苏联还在事故反应堆周围建立了一个方圆800平方英里的禁区。然而,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杳无人烟的普利帕特小镇竟然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当地人看到狼、熊、麋在废弃的街头出没,小雨燕从废弃的办公大楼上空掠过。种种迹象表明,如果野生动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重返切尔诺贝利,核辐射和核威力可能比科学家原来想象得小。
英国大气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撰文写道,自然界“会把核废物看作是对付贪婪开发商的完美保护武器,野生动物偏爱核废料场所表明,用于处理核废料的最佳地点是热带雨林,以及其他急需一种对付农民和开发商的可靠武器的栖息地”。
畸形病变数量增多
尽管有很多报道称切尔诺贝利地区的生物茁壮成长,但穆苏并不相信。他和穆勒教授的第一个发现是,切尔诺贝利地区鸟类畸形病变的数量增多。两人对两万只家燕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了畸形喙、尾羽弯曲、眼睛外形不规则等病态。有些家燕的羽毛本身该是绿色的,但却长成红色,本身是红色的,却长成了绿色。
由于食物来源受到污染,高辐射地区的鸟类数量减少了超过50%。只有极少数家燕还具有繁殖能力,而在它们下的鸟蛋里面,也只有5%能孵化。不到1/3的鸟类能活到成年。穆苏和穆勒两位教授通过检测家燕的精子证实,这些畸形病变还具有遗传能力。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发现是,抗氧化剂、核辐射和羽毛颜色之间存在联系,也就是说,羽毛最艳丽的鸟儿死去的可能性更大。这项研究去年发表于某科学杂志上。原因其实很好理解,无论是人类还是鸟类,抗氧化剂都有助于抑制辐射的影响。
穆苏还发现,在大多数受污染地区,蝴蝶、大黄蜂、蚱蜢、蜻蜓和蜘蛛的数量更少。穆苏说:“包括授粉者在内的昆虫都对辐射污染增加很敏感,这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冲击。”
另一场悲剧仍在继续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09年11月(上)杂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