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武器,威力远超原子弹

标签:
杂谈 |
文/彭先光
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把整个世界缠绕在了一根线上。1992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一条光缆被无意间挖断,结果它所属的4个主要空中交通管制中心关闭了35个小时,成百上千的航班因此延误或取消。
更可怕的是2009年1月,法国海军内部计算机系统的一台电脑受病毒入侵,迅速扩散到整个网络,一度不能启动,海军全部战斗机也因“无法下载飞行指令”而停飞两天。
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了一个国家真正的“大动脉”。如果说64年前原子弹曾经改变了战争的形态,那么现在,网络战也踏上了改变世界战争状态的又一步。毫不夸张地说,一次网络战造成的损失绝不亚于核战争——它可以使得整个国家处于瘫痪状态。因此,争相发展网络武器已经成了世界各国在谈判桌下的另一场暗战。
美国是世界上互联网最为发达的国家,它最先领教了网络破坏的威力,所以在这波网络武器研发方面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据披露,在软杀伤网络战武器方面,美军已经研制出2000多种计算机病毒武器,如“蠕虫”程序、“特洛伊木马”程序、“逻辑炸弹”、“陷阱门”等。
2002年2月,一名瑞银普惠金融公司的前雇员罗杰·杜罗尼奥(Roger
Duronio)因为对公司的奖金发放制度心怀不满,于是在公司网络里安置了一个逻辑炸弹,代码运行后使1000多台计算机丢失重要文件,导致公司股票下跌。这名员工在2006年被判入狱8年。这个案例给依赖于网络运作的银行业描述了一个噩梦般的前景。
所谓“逻辑炸弹”是指在特定逻辑条件满足时,实施破坏的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触发后造成计算机数据丢失、计算机不能从硬盘或者软盘引导,甚至会使整个系统瘫痪,并出现物理损坏的虚假现象。逻辑炸弹先保持冬眠状态,直到一个程序逻辑被激活。它非常类似真实世界的地雷。
另一个网络战武器是“间谍软件”,它对国防信息安全危害极大,能像间谍潜入目标内部一样,“间谍软件”的潜入往往采取比较隐蔽的方式。软件捆绑是最常见也是最隐蔽的一种方式,它通常和某实用软件放在一起,当用户在安装这款实用软件时,“间谍软件”便悄悄进行自动安装。虽然一般在软件安装协议中会给出一些模糊的声明,但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耐心去看完那冗长的协议后再点确认。甚至还有些软件打着“反间谍软件”的名义,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间谍软件”。间谍软件会记录用户的上网行为习惯并将相关信息返馈给软件发布者。调查显示,2006年我国有81%的个人电脑感染过“间谍软件”,有的电脑感染“间谍软件”的数目甚至多达25种;而另一项对2066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80%的企业反映有“间谍软件”问题。“间谍软件”的危害已经比病毒更为严重,成为危害国防信息安全的头号“杀手”。
让一个城市倒退一个世纪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09年4月(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