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钻进了塔利班的老巢

(2009-02-16 14:26:45)
标签:

杂谈

 

我钻进了塔利班的老巢

“美国的暴行促使我们加入塔利班。大学里许多我的朋友并不是因为它是塔利班而加入它,而是因为它反对政府、抵抗侵略。”


编译/陈绍东

美国佬只能控制公路两边五米的范围

在一栋土房子里,霍门达·赫默特正盘腿坐在窗前,靠着墙休息。他肩上披着一件旧军用夹克,口袋里收音机的天线则露在外面。他身边坐着的是副手,身上裹着一条大毯子,睡眼惺忪,沉默不语。屋子里都是他的下属。
“撒拉尔地区就是新的费卢杰(它是伊拉克最乱的一个城市),”赫默特郑重地说,“美国人和阿富汗政府军控制了高速公路和路两侧5米的区域,其他地方就是我们的领土。”
一天前,我和十几个阿富汗人一起目睹了赫默特一伙人的行动,一个人眯起眼睛仔细观察,以命令的口吻说出“janghi(战争)”,然后天空就回响起爆炸声。
被袭击的两辆敞蓬小货车装载着火箭发射器,车上受雇用的阿富汗民兵负责这次运输的安全,他们很快就从战场撤走,留下飞扬的尘土。路上还有3辆美国装甲卡车,立刻以重机枪还击。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直到太阳沉入地平线,枪声才渐渐停歇。一架深灰色的F-16从低空飞过,并向地面射击,在地平线上留下了两列烟尘。美国人向路边的一个村庄进发,而阿富汗人则跳进他们的巴士和出租车,在被弹壳包裹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前往赫默特营地的是一条土路,路两旁有高高的土墙和一些果园。一个年轻的塔利班侦察员领我们进入营地,他的卡拉什尼科夫冲锋枪则隐在了衣服下面。远处,可以看到阿富汗政府军的防御工事和警察的据点。
“昨天我们只有18个人参加战斗,”赫默特说道,天花板很低,他用坚定的眼神注视着屋子中间的某个地方,“你也看到了有多少见钱眼开的人和美国佬一起攻击我们。真主保佑,战局正在发生变化。3年前刚来这里的时候,我手下只有6个战士,一个火箭筒和两挺像那样的机枪。”他指了指丢在门边BKC机枪,“现在我有了500多名战士,30挺机枪和几百个火箭筒。”
赫默特的小胡子又浓又长,下巴上的胡子整理得很漂亮,他已经加入塔利班很久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就开始参加战斗,在喀布尔北部绍马平原与北方联军对抗。首都沦陷后,他藏了起来。3年前,撒拉尔地区的头儿死了,他就成为了指挥官。
和其他我遇到的塔利班指挥官一样,赫默特也向我解释了塔利班复杂的军事和社会领导网络。塔利班在每个省都设有地方长官、军事领导和顾问委员会,他们之下则是像赫默特一样的区域指挥官——这些人把自己的武装力量分割为更小的单位。许多人都说,政府的司法系统效率低下且充满腐败,而在塔利班控制的地区,司法系统会好很多。所有的立法委员会都声称以毛拉·奥马尔(塔利班创始人)的意愿为指导,实际上每个省或地区都有自己的自主权。

塔利班的新一代

加兹尼省城位于喀布尔以南145公里,它与当代世界的连接只有一些电线杆、警察用的小货车和一辆遭到破坏的苏联坦克——它就停在一处13世纪城市遗址的边上。
在一家旅馆旁的集市上,我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塔利班战士,他才20出头,已经有了3年的作战经验。他也曾为美国所倾倒,数年后加入了塔利班——这是塔利班复苏的标志。他是塔利班的新一代。
一间破旧的屋子里,卡利·阿玛努拉在床上伸长了腿,用肘撑着身体休息。窗外飘进了烤肉的香气和音乐声。阿玛努拉称他家有一个小农场,塔利班执政的时候他进入了一家当地的宗教学校,学习了12年的古兰经和宗教,他已经可以背诵古兰经,并获得了quri(“诵读者”)称号。后来放弃了学业,加入了战斗。
“我是为了抵制异教徒的占领而参战的,”他说,“战士中也有旧的塔利班,但我的大多数同伴都是新加入的。我们是在塔利班政权垮台后加入的,但领导阶层没有变。”
阿玛努拉也讲到,他的村庄为了抵抗美国人和阿富汗政府背负了很多负担。每个家庭都会派出一个男孩参与战斗,其他男子则在农田里努力工作。“拿学校来说,一个男孩学习宗教,其他人则努力工作;这场战争也是一样的:一个男孩去战斗,家人做工支持。”
政府和美国声称塔利班是为了钱而袭击,他不同意这种说法。“那些都是谎言。几周前我们截获了许多政府车辆,如果是为了钱那我们为什么要烧掉它们?”
午饭就摊在一个长塑料单上。服务生扔过来几片烤面包,上了几盘卡布里(一种糙米配羊肉,再加葡萄干和红萝卜丝的菜)、米饭、羊肉和几盘炖菜。“在塔利班的地盘,我们主要处理的两个问题是强盗和土地争端,”阿玛努拉的一位朋友说,“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就能赢得民心。我们经历过讨伐运动,后来获得了政权,现在再次开始讨伐。我们从过去犯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领导层中很多人既参与了讨伐也曾经执政。领导层并没有变,战士则是新人,他们都不想和从前的当政者一样,也不想犯错。”

城里的塔利班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09年2月(上)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