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为何好梦难圆?
(2009-01-06 11:41:07)
标签:
杂谈 |
从王石最羡慕的“工业化地产企业”,到标普眼中的“垃圾股”,碧桂园的下坡路到底是个体危机还是时代使然?
文/王
有这样一则趣闻,王石的一个亲戚分别买了万科和碧桂园的房子,结果权衡再三之后,他却卖掉了万科那套,只留下了碧桂园那套。这件事让王石思索了很久。
如今,真正需要思索的却是碧桂园自己。去年11月27日,花旗集团将碧桂园港股初始评级定为“卖出”;不久后,标准普尔的碧桂园长期企业信贷评级由投资级降至投机级,俗称垃圾股。
一个煊赫一时的地产企业,为何会陷入如此的窘境呢?
曾经是王石的榜样
王石那个故事还没完。曾经批评碧桂园是“红极一时,不能长久”的王石,在经历了亲戚卖房事件后,不得不重新审视碧桂园。2007年年底,万科总裁郁亮专程前往碧桂园取经,杨国强向他详细地阐释了碧桂园的整个产业链条和操作模式,令郁亮大为叹服。
此后,万科出炉了一份名为《碧桂园高速发展之谜》的报告,结论是:碧桂园的公司资质非常出色。王石只好改口说,碧桂园是值得尊敬的对手。因为王石梦想已久的住宅产业化——像搭积木一样批量化地建房子——已被碧桂园抢先实行了。
在房地产开发链条上,碧桂园涉猎了上下游各个产业,设计、建筑、装修、销售、物业管理,甚至于曾经还有自己的沙场、水泥厂,连砖都是自己产的,借此实现低成本和快速开发。
如果拿到土地,碧桂园马上就可以出图纸,在几天之内破土动工,上千台挖土机、上万人的施工现场蔚为壮观。
多元化是福还是祸
然而,碧桂园的野心并不止于地产。
在详细分析了全国褐煤资源的分布图后,碧桂园选择了云南昭通来开发“煤变油”,杨国强的二女婿就曾亲赴昭通实地考察。另外,碧桂园在广东肇庆还有一个小试工厂,煤变油产品有几万吨的产量,下一步将在肇庆上10万吨的中试项目,最后才是昭通的工业化生产。
碧桂园旗下创源集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称,该集团在昭通的煤变油产品要达到500万吨的产能,总投资数百亿元,一期启动就要几十亿元。
同时,杨国强欲以个人名义花百亿港元来买下邵逸夫的香港TVB,碧桂园又欲以25亿接手杨斌留下的沈阳荷兰村,甚至承揽了内蒙古满洲里与广东惠东的保障性住房项目。
无论是想走出国门还是拟接手荷兰村、收购TVB、投资“煤变油”或是欲大规模投资开发经济适用房,这一切都在证实同一件事情:杨国强实际操控下的一贯采取迅速拿地、低价销售、迅速回款模式的碧桂园,正逐渐开始多元化发展的尝试,正在发生转型,以此来分散投资风险。
但杨国强却忽略了另一种风险:“多元化陷阱”,郎咸平如是说。
“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目前还不具备做大的条件。外部的信用状况、职业经理人的素质、法治环境以及企业的管理水平等等都难以支持企业做大。在这样的制约条件下,做大的结果不是做强,而是做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
捉襟见肘的资金链
信贷紧缩与房市低迷,碧桂园也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当中。而碧桂园的“融资焦虑症”的最主要表现,就是参与“赌局”。
2008年2月,碧桂园宣布在新加坡发行可转债融资,集资38.99亿元,可转股价格约为每股9.05港元,票面利率2.5%,实际年利率6.2%。令人关注的是,这次碧桂园将融资的一半金额19.5亿港元作为抵押品,与美林订立了一份以罕见的现金结算的公司股份掉期协议。根据协议,若最终价格高于锁定价格,则公司将向美林收取款项;若最终价格低于锁定价,则美林会收取款项。
投资人士认为此举意在拉升碧桂园的股价,尽管会有账面浮亏。这项风险极高的行为也被称为“饮鸠止渴”,实属无可奈何。
可是,股价并没有如期而涨。碧桂园的投资者们开始失去了信心,甚至连与杨国强一起在工程队创业的“碧桂园元老”杨贰珠也先后两次抛售手中的碧桂园股票,“元老派”的掣肘开始了。碧桂园元老、董事苏汝波减持碧桂园股票1亿股,套现约1.88亿港元;另一名执行董事区学铭也减持8000万碧桂园股票。
与此同时,刚离开碧桂园的小刘说:“公司没有大规模裁员,只是从11月就开始不断劝说员工离职。”他说,像他这样的销售人员裁减了40%以上。但不是直接解雇,而是大规模降薪,或者放长假,“武汉一些销售人员放了3个月的长假,每月领400元基本生活费”,然后部门领导会“劝说”员工自动离开。“目的就是为了省赔偿款。”据他说,集团其他部门包括设计、物管等也在不断地降薪减员,一些高级白领的降薪幅度接近50%。但碧桂园拒绝向媒体证实以上问题。
碧桂园仍在焦虑中。
碧桂园的时代终结了吗?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09年1月(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