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朱
百岁的六叔卖百亿的TVB
汶川地震中,邵逸夫捐款1亿港元。这位百岁高龄的香港传媒大亨,被港人亲切地称为“六叔”(因为排行老六),他也果真称得上是当今世界所有在世传媒大亨的“叔辈”了。香港传媒业巨头TVB(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出自“六叔”的门下。传闻百岁的邵逸夫要以百亿港元之高价出售所持的TVB股份,这本在意料之中,但群雄逐鹿般的竞购PK赛,却充满了变数。
TVB的业务范围包括电视广播、收费电视、节目制作及发行、动画代理、卫星电视、杂志出版及其相关业务,至今仍是香港地区最大的广播电视公司,并拥有世界最大的粤语内容资料库。TVB还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受欢迎的广播电视公司之一,也是少数几个拥有中国内地落地播放资格的非内地电视台之一。
今年第一季度,TVB占据了香港地区收视市场的62.7%;在广东地区,TVB的市场份额达到13.3%。分析师表示,TVB是具备赢利能力、能够创造现金的优质资产。但也有人认为,由于存在与地方电视网的竞争,TVB在珠三角落地后并未赚得真金白银,主要受益还要靠电视剧的合拍与转让。
谁购得邵逸夫所持的75%的邵氏兄弟公司的股权,便能间接持有TVB19.5%的股权,便可成为TVB的实际控制人。
内地地产大亨“暗战”:只为竞购TVB
其实,出售TVB早已不是新闻了。在业界的传闻中,包括CCTV、香港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在内的多路人马,都曾向TVB抛过绣球,但都无果而终。
据外界猜测,对TVB有意之人还包括香港富商周亦卿、大马富商郭鹤年、和记黄埔的李嘉诚和“小超人”李楷泽。而此番竞购大赛中杀出的黑马,却是内地的房地产商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他以个人身份参加竞购,击败了包括黑石(Blackstone)和凯雷(Carlyle)在内的外国私人股本集团,将以至少100亿港元(合12.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VB的股权。
在上一轮有意收购TVB股权的暗战中,就有人士指出,邵氏兄弟虽只持有TVB约26%的股权,但已是最大单一股东。若买家只是购入邵氏股权并提出全购,所费不过53亿港元,便可控制市值约200亿港元的TVB,可谓是“以一撬四”。
易主新闻频传,也使得一直疲弱的TVB股价突然上涨。连全球知名的投资银行高盛也频发研究报告,称TVB是私募股本投资者的不二选择。于此同时,TVB的第二大股东ASBA基金却在减持,似乎在为TVB易主“让路”。
可就在杨国强备受瞩目之时,收购风云突变。邵逸夫召开股东大会澄清,并未达成股权转让协议。真正原因是杨国强在“融资百亿”的过程中并不顺利。而这100亿港元也是邵逸夫的“王牌”,它曾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两岸三地吃得开”的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曾被视为收购的最佳人选,却并未参加竞购,因为“估计他找不到100亿港元”。
或许连“黑马”杨国强也没想到,此时会“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内地另一地产大亨世贸集团董事长许荣茂宣布以私人身份竞购TVB。竞购赛的结果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说杨国强能够在竞购中战胜外资,是得益于邵逸夫的爱国心;那么同为内地资本的许与杨,邵逸夫会偏爱谁呢?
邵逸夫:勤奋的“电影爵士”
邵逸夫生于上海。大哥邵醉翁曾在上海创立“天一”电影公司,专走大众娱乐路线,邵逸夫协助发行。不久后,邵逸夫和兄弟们在新加坡开办了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抓住了南洋的华人市场,并拥有数十家戏院,在香港设立分厂,生产粤语片。
1964年,57岁的邵逸夫赴港,削平了位于新界的一座山顶,建造了当时全亚洲最大的电影基地——邵氏影城。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邵逸夫事业的“黄金时代”。邵逸夫将旗下公司“邵氏兄弟”打造成了全世界出品电影最多的公司。演员和后台工作人员同吃同住,日以继夜地拍摄电影。庞大传媒帝国的盟主邵逸夫以勤奋得名,他曾有过一天看9部影片、一年看700部影片的工作纪录。1977年,邵逸夫成为第一位被英女王授予爵士的香港娱乐界中人。
邵氏电影当年的宣传语是“邵氏出品,必属佳片”,那些色彩鲜艳的武打片不知温暖过多少少年的“豪侠梦想”。但好景不长,时任邵氏电影制片经理的邹文怀“挖了六叔的墙角”,拉走一部分邵氏员工,自创嘉禾影业,并成功捧红李小龙、成龙、洪金宝和许冠文等明星,最终将邵氏影业逐下了香港电影之王的宝座。
邵逸夫在20世纪70年代获得了TVB的控制权。随着电视的普及,TVB逐渐成为一台经久不衰的印钞机:2007年的营业额为43亿港元,获利13亿港元。TVB的剧集,如《溏心风暴》出口到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TVB举办的年度香港小姐大赛更成为香港的年度盛会。电视业顺风顺水,邵氏的电影却日渐萎缩。1987年邵氏电影就宣布停产,公司在1999年就已将规模庞大的电影库卖给了一家马来西亚公司。
晚境艰难的邵氏传媒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08年7月(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