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中学生与印度和中国中学生相比,实在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文/郭英剑
   
一部在2007年9月拍摄完成的纪录片,经过小范围的放映,到2008年的年初,逐渐走出了学术界和教育界,开始在美国媒体和大众中引发热议。这部片子就是《200万分钟:一次全球考察》。
   
《200万分钟:一次全球考察》是一部怎样的片子?又为何在美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呢?
   
所谓“200万分钟”,大体上是美国高中生在4年中的在校学习时间(美国高中阶段为4年,若与中国相比,大体相当于中国的初三到高三)。影片的拍摄历时近20个月。该影片长约1个小时,跟踪对比了美国、中国和印度各两位共计6位高中毕业生的学习和生活,试图探讨三国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各自文化中教育的特殊地位和教育标准是如何被学校、家庭和学生所接受的,学生自己、家庭、学校又是如何看待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的。
   
美国学生布里坦尼·布莱希布尔,17岁,是一名高中生,她特别想成为一名医生,但与此同时,又想加入女生联谊会;奈尔·阿赫兰特,18岁,与布里坦尼同校,是班里的班长,还曾是学校足球队的一员。
   
影片说,这些美国中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中国、印度的学生大相径庭。
17岁的印度学生阿波娃·乌帕拉除了正常的学习外,还要参加周六的大学考前辅导班,她希望成为一名工程师,这种职业被她称为是印度“最为安全的”职业。
在上海,17岁的金瑞璋则在准备国际数学比赛。他是学校里数学最优秀的学生。他希望能够进入一所数学专业比较好的名牌大学。
   
在影片中看到,当中国和印度的学生在努力刻苦地学习时,而在美国最优秀的学校中的好学生,或是在镜子面前顾影自怜,或是在玩电脑游戏,或是在看电视连续剧《实习医生格蕾》。从影片中不难直观地得出结论:美国学生与印度和中国学生相比,实在是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而该影片直接要告诉人们的是:美国正在被世界其他国家快速地甩在后面!
美国中学生落后=美国将失去
在未来的竞争力?
   
《200万分钟:一次全球考察》影片的主角虽然是中学生,但其要言说的内容和对象,却显然不是中学生。
   
该影片一问世,即引发了人们的激烈争论。由于该影片制片人及其拍摄者所具有的倾向性思想,所以,该纪录片本身就代表着争论的一方。他们认为:该影片为美国敲响了警钟。影片的制片人罗伯特·康普顿说,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标准已经把美国抛在了后面。
   
当芬兰的学生在一次比赛中赢得冠军的时候,美国可以说这算不了什么。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在学习上远远落后于中国和印度——这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经济都在飞速发展,而其文化也都在迎接未来的智性挑战——这就必须引起重视了。他还说,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少有美国人认识到,印度和中国合起来就约有23亿人口,大约有4亿高中毕业生,而美国只有5000万。“我们对这两个国家的文化的认识已经过时了,要加紧改变才行。”美国未来的经济依赖于此。换句话说,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今日的中学生即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他们优秀与否从某种角度代表着国家在未来是否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而反对该影片的人们,观点同样旗帜鲜明。该影片于2007年11月2日在哈佛大学首映后,教育学院的一些师生就明确表示,影片虽然激起了人们的焦虑感,但却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大部分观看者都认为:美国的教育体制要优于中、印两国,因为它不给学生施加太多的压力,也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仅仅因为美国的中学生落后于中、印两国的中学生,就认为美国在未来失去强大的竞争力,在学理上缺乏说服力,难以服人。
美国的教育危机:并非空穴来风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08年4月(上)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