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日,国际油价在2008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大幅上涨,首次历史性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而2007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了近40%。在可预见的未来,多数分析家都坚信石油供给会继续吃紧,价格会持续走高。
文/托尼·约翰逊
油价上涨为什么?
   
2007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了近40%,几乎超过了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禁运时的涨幅。关于涨价的原因,专家形成了两派。一派分析家指出,油价不断上涨的原因,已不仅仅是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猛增那么简单。虽然供求关系依然是石油市场的基础,但投资行为才是近期油价上涨的主因。各类投资者,包括对冲基金、退休基金和投资银行等,所带来的不断增长的投资行为,使得市场上的油价走势变得扑朔迷离。2007年12月,日本政府已经委托国际能源机构来进行“投资对油价影响”的研究。花旗集团的分析家伊万说,从2006年到2007年,开放式期货交易合同数量上升了33%。
   
而另一派分析家认为强烈供求才是涨价的主因。他们认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随便涨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近期以来,石油这种特殊商品的市场表现越来越近似于一般商品市场。
油库是满的,价格却还在飞涨
   
供求关系依然是统治油价格的主导力量。然而与其他市场不同的是,油价的突变并不会导致需求量的急剧变化。花旗集团能源分析家提姆·伊万说:“即使需求量不变,油价也可以一路下跌。”美国对石油的强劲需求,加之发展中国家不断高涨的石油消费能力,在未来,石油需求是不会下降的。
   
再说供给对油价的影响。一些地缘政治问题,诸如美国与委内瑞拉关系恶化,土耳其越境打击库尔德人等,会吓跑投资者,威胁石油供给,导致油价飙升。但有分析家认为近期的涨价并不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2006年5月壳牌石油CEO尤罗恩对《财富》杂志记者说,油库储油罐是满的,加油站也没排队,油品运输业没问题,可油价却飞升至历史的最高点。
   
伊万说,石油与其他商品不同,“是只暴躁的野兽”。欧佩克的垄断使得石油市场并没有充分竞争。20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都是欧佩克在制定原油价格。其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40%,现在欧佩克通过内部调整石油产量的方式来影响油价,这办法行之有效。2003年和2007年欧佩克两次成功“减产加价”,但是欧佩克官员却争辩说他们在2007年的石油供量给很充足,涨价是投资者们惹的祸。
   
能源专家菲利普·维尔林格认为石油价格狂涨并不是投资者的错。他认为懒惰的分析家们没有认清一个事实:如今的石油市场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都是被供求关系所操控的。花旗集团的伊万同意上述观点,但他觉得“对油价的资本操控让油价变得更独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油价会寻求一个公平的市场和均衡的价格。”
原油的价格差别
   
原油以密度和含硫量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质量。不同质量的原油市场价格不同。一般认为含硫量低于0.5%的轻质原油为最好的油,这种油无须太复杂的精炼就可以用来生产汽油等高质量石油产品。含硫达1%的为高硫原油,由于硫本身的腐蚀性和毒性,这种油的精炼工艺比较复杂,高黏度的重质石油也需要更多供需才得以精炼。世界上的石油化工企业对高硫原油和重质石油的精炼能力都很有限,所以轻质原油成为了最紧俏的商品,价格最高。
   
欧佩克所产的原油质量已经出现偏向重质和高硫的倾向,其他非欧佩克产油国也有类似情况。这使得轻质原油供应吃紧。分析家认为随着石油开采的继续,重硫原油的产量会逐渐高于轻质原油,而在石化企业的精炼能力全面提高之前,越来越稀有的轻质原油价格肯定会继续高飞。
   
能源新闻机构Platts认为,在重质原油和高硫原油之间,高硫油的价格会更好些。但一个事实却否定了这种说法:出于环境方面的考虑,欧美国家都在普遍采用低含硫柴油。国际能源机构表示,达到低硫标准的最好办法是使用低硫原油。这就使得低硫轻质原油在去年供给紧张,价格升高。这样一来,像沙特阿拉伯这样的主要产油国都以提高产量来稳定油价,但是它们所产的并不是轻质低硫油,而是重质高硫油,这就是供给过剩但价格仍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从2007年8月到11月,每桶原油价格从20美元跳到了25美元,但同时沙特却在将自己过剩生产的高硫油低价贱卖。
   
2007年11月欧佩克表示,要紧跟轻质油市场,执行更严格的技术标准,这会给石油供需关系带来实质的影响。欧佩克需要在未来15年内将石油脱硫生产能力提升至每天1800万桶。但这需要资金投入。市场对轻质低硫油的需要会鼓励这种成本投资。
   
有人怀疑是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拉高了油价,有人反驳说美国的储备量很小,并不足以大幅度影响价格。实际情况是,截至2007年年底,为了达到7.3亿桶的战略石油储备目标,美国能源部每天就要购进10万桶原油。
油价的未来走势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08年2月(上)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