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文/易尔生
每年20个湖泊人间蒸发
忆起儿时站在鸣沙山上,看着满眼泉水不敢往下跑的情形,生于敦煌,长于敦煌,之后在敦煌水利部门工作的40岁的朱建明先生,忧虑大于怀旧:“月牙泉的干枯,看来是迟早的事情!”
素有“中国沙漠第一泉”的月牙泉开始传出水位急剧下降,水域面积锐减的消息,平均水深也由原来的10米下降到1.1米,随时有消失的危险。
月牙泉位于甘肃敦煌,形状酷似一弯新月。据文献记载,月牙泉四面环山,“沙水共生,山泉共处”,泉水不为黄沙掩盖,堪称沙漠奇观。2000多年来,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资料显示,20世纪60年代初,月牙泉水域面积22亩,最大水深7.5米,至1998年,水域面积仅存6亩,后淘泉清淤、回灌治理,目前水域面积8.5亩,水深不足1米。朱建明认为,如果不引水补给,不出1年,月牙泉便会消失。
中国的河流湖泊,正因为全球暖化问题及严重的工业废水污染问题,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几乎所有河流湖泊都面临枯竭、萎缩甚至消失及垃圾、污染为患等问题,影响靠水源生活的沿岸逾亿民众的生活,防治措施刻不容缓。
国家环保总局今年7月12日透露,由于盲目围湖开垦,以及过度利用水资源,在过去近50年,约有1000个内陆湖泊人间蒸发,平均每年消失20个。被称为“千湖之省”的湖北,目前只剩下300多个湖。
我国的湖泊不仅存在消亡危机,即使苟延残喘的湖泊也达到了“危险临界点”:重点湖泊水质仍在下降,太湖和滇池水质为劣V类,巢湖为V类。此外,蓝藻问题有扩散迹象,继5月江苏省太湖受蓝藻污染后,巢湖、滇池及三峡库区支流等流域亦出现大规模爆发蓝藻的隐患。甚至北京的颐和园藻鉴堂西南水域也出现一块近百平方米的水华,这是由藻类引起的污染。
以“环评风暴”而名声卓著的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日前指出,全国80%的湖泊的水已全部坏死。
长江源头的沙漠化
与湖泊的坏死相比较,长江近几十年的变化,包括断流,尤其惹人关注。目前,长江源区生态面临五大严峻威胁,包括:冰川融化、河流枯竭、湖泊萎缩、沙漠化严重及垃圾为患。
中国著名环保人士杨勇,于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对长江源头及流域进行历时180天的考察,总行程2万公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与20年前他所见到的长江源头相比,今天长江源头自然条件恶化的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长江源头已经枯萎到可怜的程度。在夏季,庞大的河床中,只有一小股细细的水流,周围已经被大片的沙漠包抄过来,很多地方的水永远断流,形成一些死湖。死湖慢慢变成咸水,这个地方就随之慢慢死去。”他用沉痛的语气说。
过去40多年,长江源区气温升高、雨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导致本来干旱的高原地带水资源更加短缺。以长江源头沱沱河为例,河面蒸发量大幅增加,雪山融水的补给远远不能弥补蒸发量,水流量逐年减少,以至冬天出现季节性断流。
受气温升高影响,昆仑山、唐古拉山冰川明显后退,可可西里一些小冰川甚至已全部消失。青海省唐古拉山下的沱沱河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姜古迪如冰川,退缩率每年达7.4%~9.1%。
而断流现象近年在青藏高原普遍存在,受威胁的除了长江,还有黄河、澜沧江等重要水系。湖泊水位普遍下降、面积减少,并因蒸发量大而出现盐化现象。
“就在这样可怜的长江源头上,还将有7座水电站落成。其实,很多修好的电站因为没水已经成了死电站。”杨勇无奈地说。
“长江对中国GDP的贡献率可达40%左右。”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办事处首席代表欧达梦先生说,“因此,在我们看来,长江所面临的威胁不仅会对当地社区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会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长期破坏性影响。”
七大河流的悲痛呐喊
就在7月12日的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指出全国水环境恶化的日趋严峻:2006年,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中度污染,国家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至III类、IV至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中国七大流域及主要河流、湖泊,由于污染严重,部分水域恶化到连人体也不能接触,更不能用于农业用水。七大水系除了干流因水量大水质尚可之外,大小支流几乎全部坏死。
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的废污水排放总量已经达到了620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个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对我国11.4万公里的河段进行监测的结果表明,水质在Ⅳ类以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能作为农业用水的水体已经占到了四成以上。其中,松辽河、黄河、海河以及淮河这几个流域的水污染最为严重。
2005年,黄河的污染情况首次超过淮河,干流40%的河段水质为劣V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56亿元。尤其是近年来,黄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V类状态,支流变成“排污沟”。
与水质污染相比较,……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07年9月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