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颐和园谐趣园 |
分类: 游记 |
霁清轩的南边就是颐和园著名的园中园谐趣园了,这座小园是清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嘉庆时重修改名“谐趣园”。
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
二为楼趣;在玉琴峡西侧有一座瞩新楼,这座楼从园内侧看是两层楼,若从外层看,却是一层。原来,谐趣园宫门前是那条下坡路的最低点,继续往前,又逐步升高,可以直接步入瞩新楼的上层,这种似楼非楼的设计,可谓“楼趣”。园子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回廊把它们串联在一起,真是一步一景,和谐有趣。
出了谐趣园往南走就到了紫气东来关。此关始建于乾隆年间,坐落于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峙于两峰之间。上有长方形重檐城楼,歇山式二重檐顶,面阔一间,阁楼四周有刻花青砖砌成的城垛,周围有廊。关上有双层阁。城台与山坡相连接,是万寿山东部景区和后溪河景区的必经之关卡。
南侧城额"紫气东来",取老子出函谷关典故。据传说周朝时,函谷关令尹喜,善观天象,能辨凶吉。一日他发现东方天空突然涌出一股紫色云霞,形状奇异,有如龙蛇遨游太空。他认为这是祥瑞之气,必有真人将至。果然有圣人老子骑青牛而至。后人因之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北侧城额“赤城霞起”,用晋孙绰《天台山赋》名句。“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赤城”是一个地名,在今台州,天台县北。“霞起”是指天台山一带的山石呈红色。状似红霞。在清漪园时期,这个城关北面的山坡上也裸露着一片赭红色的山石。每当旭日东升,这里的景色也有赤城霞起的韵味。
出关往南,有一棵横卧的大松树,气势不小。此处有一上山的路。刚一上山就见一个朴实无华的亭子。
此亭应该建于1902年前后,在万寿山东路“乐农轩”东南侧,是慈禧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后化装成村妇逃到西安回来后所建。是否慈禧逃亡时真有了怀念恬静的农村生活的想法而建不得而知。此亭和乐农轩一样,石片当瓦,不做地杖、不施彩画,三开间悬山顶。和颐和园那些重彩浓墨的亭台大相径庭。
沿山路往北就到了乐农轩。说乐农轩一般人可能不太知道,但是说起那里的腊梅喜欢拍照的人就应该都知晓了。这也是慈禧逃亡回来时,仿照当时所住民居模样修建了这所如意庄,以纪念那段不堪回首的落魄境遇。并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如意庄”,屋前空地还辟为菜畦、麦地、围以竹篱,一幅田园景色。这就是为什么颐和园如此大气奢华的皇家园林,会有这么几个土里土气的建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