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颐和园万寿山东侧四大部洲花承阁 |
分类: 游记 |

颐和园遛弯15—万寿山北侧东部
四大部洲建筑群修建为藏式,在须弥灵境殿南面山势比较陡峭高出地平约10米的金刚墙上,南北全长85米,东西宽130米, 整组建筑群以香岩宗印之阁为构图中心,四周围绕着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月台等十九座建筑,各式碉房、喇嘛塔,随坡式交错,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万寿山后山汉藏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
颐和园花承阁建筑群遗址位于后山中御路东侧的山坡上,始建于乾隆十九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殿址、砖墙、石雕、假山,多宝琉璃塔和石碑为砖石所建而得以保存至今。
在莲座盘云殿台阶下,有一块从北宋皇宫御苑艮岳挪过来的太湖石。太湖石下的石座,四面均刻有千奇百怪的海兽,雕刻十分精美。石座异兽数为东3南4西2北5,按南北和东西数量之和是“九和五”,正好与“九五之尊”寓意相合。
花承阁的南面一个长方形的小院是塔院,院内南北分2层台。乾隆在多宝琉璃塔建成后,命名此塔为"多宝佛塔"。亲笔撰写了《御制万寿山多宝佛塔颂》,镌刻在石碑上,树立在多宝琉璃塔前下层台上。多宝琉璃塔是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七重檐八脊攒尖。塔身呈八角形,上下分为七级,造型挺拔秀丽,通高16米。整座塔身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砖镶嵌而成。塔身坐南向北,塔身用彩色琉璃砖镶砌而成,砖上浮雕着596个佛像。鎏金宝顶,斑斓错彩,极为绚丽,修长的塔身在绿树浓荫中显得光彩夺目。塔下汉白玉须弥座台基,配有平安如意雕花石栏。很是漂亮。
从这里往东的半山上有一个双亭连接的亭子叫荟亭。
再往东就是景福阁了。景福阁位于颐和园万寿山东部山顶,前后各五楹,皆南向,有曲廊相通。清乾隆时(1754年)叫昙花阁,是一座六瓣莲花形的三层楼阁。为礼佛场所。光绪年间(1890)重修时改建为景福阁。阁前部为宽大敞厅,慈禧曾在此观雨、赏月,并接见外国使节。
景福阁地势居高临下,东、南、北三面具有很好的视野,可眺望颐和园东部外的圆明园至畅春园一带的园林区,在北京西北郊区园林相互呼应、彼此资借的关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益寿堂在景福阁东边,乐农轩的西边半坡上。
至此,颐和园的大部分景点都介绍完了,还有很多细节没能一一赘述,待以后有了新的认知再补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