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颐和园前山昆明湖北岸排云殿东 |
分类: 游记 |
排云殿之东,和清华轩对称的位置有一小院,叫介寿堂。原为乾隆年大报恩延寿寺慈福楼基址,光绪时改建后更名。因为不开放,
也就没进去过。资料说:它有前后两院,院内有乾隆时的连理柏树一株。
在乐寿堂前的庭院南侧,在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大石头,上面刻着乾隆皇帝的手书: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象立在当院的一架屏风。人们习惯的称它为败家石。
相传,这块山石原来出在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有个大官叫米万钟,他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搜集陈列着许多奇峰怪石。他发现这块大青石以后,非常喜欢它,就决心运回勺园。为了运这块大石头,沿路修路、凿井,到了冬天用井里的水浇到路上,待冻成冰再把石头在冰道往前拖动。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不知道花了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家的财力就消耗完了,只好把它丢弃在路旁。当时的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
后来被乾隆发现,费了不小的力气,才运进了颐和园。这块巨石既是乐寿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也起到了辟邪驱鬼的影壁的作用。乐寿堂大殿的东西两厢为“舒华布实”和“仁以山悦”两座面阔五间的穿堂。乐寿堂后为狭长的第二进院落,正北侧为一座面阔九间的后照殿。
乐寿堂的后罩殿,在清漪园时陈设众多文物。颐和园时,殿内为慈禧太后储藏珠宝,多达3000箱。现为库房。院子南边有两棵紫玉兰,被称为二乔玉兰。这里背阴,花开的比较晚,往往前殿的白玉兰开败了,紫玉兰才刚刚开放。
乐寿堂的正南方是水木自亲门殿,该殿面阔五间,歇山式屋顶,紧邻烟波浩渺的昆明湖,殿前设有游船码头。慈禧太后经过水路往返紫禁城大内和颐和园时,都是在水木自亲殿前的这个码头登舟或者上岸。
李莲英是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被人们呼为“九千岁”,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有人说李莲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等于是不挂名的宰相。
按清制,太监在宫中的地位是很低的,不能住正房。但是李莲英一反常规,不仅住了正房,而且占了一个很大的院子。永寿斋的室内比光绪皇帝居住的玉澜堂还宽敞。但是,人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此院不是标准的四合院。有人说这个院子之所以建成三缺一(缺西房)的形状,可能与李莲英的太监身份有关系。
永寿斋西邻乐寿堂,可能是便于李莲英照顾慈禧等人吧。
永寿斋的东边就是光绪皇后隆裕居住的宜芸馆。
沿湖向南行就到了玉澜堂。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作为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玉澜堂正殿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三个殿堂原来均有后门,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皇后居住的宜芸馆。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这里。
皇帝每天早上要穿过霞芬室,到仁寿殿去上早朝。去给慈禧太后请安时,便从藕香榭,穿过“水木自亲”到乐寿堂行礼请安。后来东、西两座配殿内砌有高墙,光绪皇帝被困在玉澜堂院内不得随意走动,只有南面的一个门进出,门口还有太监把守。这里真可以称得上是“天子监狱”了。看来光绪皇帝后期还真是活的够窝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