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2020-09-05 18:58:20)
标签:

颐和园

长廊

分类: 游记

颐和园遛弯3—前山1颐和园遛弯3—前山1

万寿山的前山是大家最熟悉的地方。

转到昆明湖北岸,自然就是那个最著名的长廊。虽然已经看了无数次,但是却有很多东西不曾了解。

它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大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它的长度和丰富的彩画在1990年就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除了长廊,还有很多景点不曾被注意到。

长廊旁边还有很多景点常常被人忽视。

从西往东走,首先看到建筑是听鹂馆。它位于万寿山南麓,前隔长廊,面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背靠万寿山上著名的画中游,四周翠竹掩映,景色宜人。因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之优。

它作为中华老字号,是全国仅有的几家经营满汉全席饭庄之一。它曾经作为慈禧看戏的场所,现在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富丽堂皇,最著名的万寿厅先后接待过一百多位外国元首。   

 

听鹂馆之东,有一座背山面湖的楼阁,并有游廊与长廊相接。这座楼阁朱柱、黄瓦、八角、三层,第二层有雕栏相围,可凭栏眺望山色湖光。这就是乾隆题名的山色湖光共一楼。美丽的山色和潋滟的湖光被造物主拢集于一座楼阁,得天独厚就成为了形容它的唯一词汇。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听鹂馆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山色湖光共一楼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长廊有两处向南延伸,直抵昆明湖畔,临湖建成三面临水,面阔三间的歇山建筑。

位于西边的是鱼藻轩,似一座水边的凉亭。鱼藻轩取自《诗经·小雅·鱼藻》。游客们在轩中驻足,清风拂面,涟漪不惊、岸柳轻扬、龙舟竟行,顿时生出超乎自然、心旷神怡的感触。后世常以鱼藻的关系比喻帝王和百姓的关系,同时也有万物各得其所的意思。乾隆咏鱼藻轩的诗中曰:“负冰初过矣,依藻又怡然。物各适其适,时未迁不迁。”

当年王国维投湖自尽的地方就是鱼藻轩。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位于东边临水亭台是对鸥肪,形似画舫,现在是商品部。“对鸥肪”匾额和北边的“函海养春”匾额都是慈禧所题。函海养春语出《汉书》:“函之如海,养之如春”,意为像大海一样容纳万物,像春天般养育万物。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清华轩是紧邻排云门西侧的二进四合院,背靠万寿山,面临昆明湖。大门左右的白墙上,镶有形态各异的什锦漏窗。垂花门内前后两进院落,共有四十多间房子。乾隆年间,这里是大报恩延寿寺的一组附属建筑,名为罗汉堂。堂内供奉着五百罗汉。当年的五百罗汉是由香面彩塑而成,仿照的是杭州西湖净慈寺内罗汉的样子。英法联军焚毁了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罗汉堂也被烧毁。慈禧太后主政时期,修复了佛香阁。大报恩延寿寺被改建成了今天人们所见到的排云殿,罗汉堂旧址上建起了今日的清华轩。罗汉堂前的八角莲池和池上的单孔石桥也被保留在慈禧太后新建的清华轩院内。桥在中轴线上,汉白玉的桥体,拱顶有蚣蝮,云头望柱,瓶(平)安如意雕空心栏板,水池周围均有与桥栏相同质地的护栏,从桥上穿过,即到达清华轩正殿。站在桥上能近距离看到佛香阁呢。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8点半开门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颐和园遛弯3—前山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