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宁波 |
分类: 游记 |
春游宁波(5)
因为时间还早,我们就到
边走边观赏,于是来到在陆殿桥下的贺秘监祠,贺秘监,即贺知章,唐朝征圣居士,开元中升迁秘书监。贺之章的名字远不如他的那首诗有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便是唐朝诗人贺之章《回乡偶书二首》之一的诗句。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绝诗。凡少年离家流异他乡,经历人间沧桑后再返故土的游子,无不对这首诗充满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我也从小背诵,却对诗人了解甚少。贺知章擅诗、书,高风逸韵,向为世人推崇。他在天宝三年告老归乡,居四明小溪湖上,自名“四明狂客”。李白也誉其为“四明逸老”。南宋时,明州知州莫将在月湖柳汀之南立祠奉祀,名曰“逸老堂”。明洪武十一年至三十年间始移至今址,傍湖而筑。清后几经扩建、修葺,便形成现存的规模。据说左厢房立有几块石碑:一块镌刻《贺秘监祠堂记》;一块镌刻全国文联副主席、甬籍著名作家冯骥才所书贺知章名诗《回乡偶书》;还有一块碑镌《旌客颂》,镌有唐玄宗赠贺知章告老荣归的五言诗并序,还有李白、杜甫、刘禹锡赠别贺知章的五七言诗。可惜我们去时,并没有看到我们想见到的文化氛围。似乎里边有个什么杂志社,正值中午,几个人在择菜做饭,完全漠视参观者的存在,聊天说笑,真是大刹风景。闹得我们也没有心情仔细看了,只好扫兴出来。
过了贺秘监祠,再去隔壁,便是佛教居士林。佛教居士林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初为家祠,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改为驿馆,后又改为玄坛殿(财神殿)。辛亥革命时期,由鄞县边文锦大居士捐资将居士林由南门迁至现址,建立大雄宝殿、三圣殿等,后遭毁弃。现在居士林把原属自己的殿宇房舍全部收回,并在众居士捐资和义务助工修建下,修复了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弥勒殿、圆通殿、念佛堂等佛殿。只是毕竟在市区,地方显得狭小,里边又摆了各种花篮,佛也是披红挂绿,好不热闹。自然少了不少佛门的清静,也把人的心弄得浮躁起来。其实宁波古籍很多,随便走走都是历史,可急功近利的心态是无法承接厚重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的,多希望我们现在的人,能在挣钱之余更亲近中华民族渊源的文化,好好的陶冶自己的情操,使我们的民族成为真正富有的民族。
知道宁波市区还有一个著名寺院,就是被称为浙东四大丛林之一的
饭后还有时间,我们决定去
可见了鼓楼,我就知道我没有白来。鼓楼是现存宁波建立并设置州治机构唯一的标志性建筑, 也是宁波市唯一仅存的古城楼遗址,它历经屡次兴废和更名,走到现在,可以说它是律动着宁波城的历史脉络走过来的。 和其他古都的鼓楼都不同,看过许多鼓楼,无论是北京、西安、南京还是边远的银川,鼓楼大都有共同的模式。可宁波的鼓楼,以其中西合璧的独特造型而成为港城历史的象征。整座楼不大,一个弓型石门。门楼为三层瞻歇山顶。钟楼本是古代宁波之谯楼,原是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所建的明州治衙署子城的南城门,因楼上置有计时报更用的刻漏,故称“鼓楼”。鼓楼现存楼阁为清咸丰五年重建,将城楼改为三层木结构建筑。1930年,在清代城楼上构建了钢筋水泥了望台和警钟台,并安装了机械报时钟,鼓楼的下部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城楼样式,城楼上建的却是罗马风格的西式钟楼。远看像轮船的瞭望塔。
登楼并不要买票,只需登个记。楼虽多次修过,可还是显得很破旧,似乎饱经了日月的沧桑。宁波城的鼓楼曾目睹过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也亲历过五代十国时期的兵戈,北宋时期,改革家王安石来过这里,在这里即兴写下了那篇能抒发自己宏图大志的铭记《新刻漏铭》,借为刻漏做铭,向当朝社会发出了一篇决心革弊维新的誓言书,而宁波的鼓楼便是见证。但真正的改革只有今天。站在城楼向南望,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现代的高楼林立。向北俯视,则是鼓楼的步行商业街。这一带全是仿宁波传统建筑风格的商店,小青瓦双坡屋面、风火马头墙;各种老字号招牌高高悬挂。但这些仿古建筑却无论如何无法让你回到过去,因为它太新,卖的也尽是电器一类的商品,现代气息太浓了。也许宁波人根本不想让这历史陈旧再现,就像城隍庙一样,古代和现代已经融在了一起。
下了城楼向北慢慢走过去,竟然到了中山公园,反正不要门票,进去小憩,但见秀竹婆娑,苍松几簇,假山玲珑,鲜花飘香,亭台楼阁,纷繁市区内的一个好的休息场所,好多老人在这里聚会,我们也汇在其中。
我们的旅程就这样结束了,从北京出发,先到普陀(2天),然后到绍兴(2天),经五泄(1天)到宁波(2天),连旅程带公事,共计8天,当然每次出来都会留有许多遗憾,这次我们也有许多地方没有走到,好在江南容易去,也许有机会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