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普陀慧济寺 |
分类: 游记 |

春游普陀(1)
普陀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海山相拥,景色宜人,还有不少的神话传说,仅西游记一书就有七回九处提到普陀。更因为它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06年春天,我们到这个海天佛国游览。
四月初正是江南最美的季节,得一机会到宁波,普陀山是我们的第一站。
被誉为“东海明珠”的舟山群岛共有星罗棋布的1390个岛屿,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全岛面积只有12.5平方公里,形状好似一盛开莲花。
我们一早从余姚出发,将近10点到达大榭岛,这里有快艇直达普陀。10点就有一班船,所以未及细看就匆匆上了船,票价是59元。船行70分钟,在封闭的船舱中,向外望去,快艇一路穿行在无数的岛屿之中,掀起黄色的波涛。这是因几条河流汇入大海,带有大量的泥沙所致。我还从未见过如此浑浊的海水,在船舷两侧翻滚、起伏,不像大海,倒像奔腾的黄河长江,气势十分雄壮。
早就听说普陀山与五台、峨眉、九华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而四大名山中,只有普陀是海上的佛国,且主要是观音菩萨的道场。由于我国历代帝王建都大多在西安、开封、北京等北方地区,称东南部为“南海”所以普陀观音又称“南海观音”。
说到中国佛教徒的信仰,要数观世音菩萨的名气最响,信徒最多。观世音在印度是男性,我国南北朝以后才渐渐以女性形象出现。在佛经中说,观音为了教化不同层次、不同环境的不同众生,可以随即变化出33种化身,后来佛教图根据着33中化身绘制了33观音的画像,许多寺庙还有自己所传的观音形象。送子观音、扬枝观音、鳌鱼观音、千手观音最被大家认可。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为中心的普陀山的佛教建筑群便形成格局,规模恢宏。全山极盛时,有3大寺、8大院85座庵堂、148座毛蓬和4100多僧尼,出现了“山逢曲处皆有寺,路遇穷时便逢僧” 的盛况,成为享誉佛教界的“海天佛国”。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普陀山正是因为观音菩萨的仙气才有了那么旺的人气吧。
登上小岛,先买上岛费110元。然后就有车把我们接到事先预定的宾馆(我们是通过携程预定的中信宾馆,在紫竹林附近,三星)。我们几个人包了一个车,还请了个导游,虽然网上介绍说很多导游水平有限。我们还是想撞撞大运,找了一个姓芦的当地的漂亮的女导游,她信佛,地理也熟悉,讲解也还可以,比自己看还是强了不少。匆匆吃过午饭,就出发到海拔为291米的佛顶山。车不能开到山顶,为了节约体力,我们还是决定乘缆车上,再走下去。所以一气就来到了顶峰。慧济禅寺就在佛顶山上,又名佛顶山寺。
上得山来,却并不见寺,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树把你引上一条石板路,左右两堵黄墙夹路,墙边绿荫如帘,如夏天来,应该是多么清凉的世界呀。山回路转,才见处于山巅古树丛林中的慧济寺。据说,该寺原本只是一个石屋,明代圆慧和尚在一石上发现“惠济禅林”四字,随募化在此建了一个庵堂。以后时兴时废,直到光绪23年(1907年)德化禅师请得御赐【大藏经】在寺中珍藏,当年就把寺庙大肆修茸,成为普陀山第三巨刹。
它和普陀山其他寺庙不同,普陀到处都是供奉观音的,惟独这里供奉的是释迦牟尼,观音殿在藏经阁西,是后来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为弥补佛顶山无观音的欠缺补建的。观音像高2.7米,周围墙壁上还嵌刻了汇集唐、宋、元、明清观音宝像,形态各异,精美绝伦。寺庙规模很大,深藏在高岗林屏之中,出山门不远,近可观幽奇山峰,远可眺缥缈群岛,四周鸟语花香,真似来到天国一般。
在佛顶山,寺庙庵院浓厚宗教气氛的人文景观和金沙奇石、古树名木等独特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让人迷醉。我对植物有特别亲近,倒不只是因为它们对人类的贡献,更是因为那种象征生命的绿色,会使你总有一种拥抱自然的冲动。普陀山正是因为有了漫山遍野树、草、花才有了美,才有了生气。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普陀樟有近百株。其中普慧庵门前岿然屹立的一株巨樟,有七八层楼高,干围粗达8米,枝叶茂盛,浓荫蔽天,犹如一朵遮天盖地的绿色蘑菇云,被称为普陀山“千年古樟”。
普陀山的古树名木首推“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这株当世珍贵树种生在佛顶山慧济寺的后门西侧,树高13.5米,树枝骈出双分。岛上僧尼和群众称它为“夫妻树”。1930年我国植物学家钟观光到普陀山进行植物调查时发现。1932年,经著名植物学家郑万均先生鉴定,认为确是一新树种,树龄200年以上,是世界上唯一的一棵,并定名为普陀鹅耳枥,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普陀鹅耳枥是雌雄同株,花单性,雄花于4月上旬先叶开放,雌花与新叶同时开放。
普陀山还生长有抗污染力极强的蚊母树。慧济寺周围有面积约40余亩的蚊母树林,树龄均在百年以上,为国内少见,我查了许多书,还是不知道为什么叫蚊母树。普陀山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除了盛开的茶花以外,许多花都叫不上名字来,满山的野花更是美不胜收。据《普陀山志》记载:普陀共有稀有珍贵古树名木66种,共1329株。难怪这里空气清新,呼吸都感到畅快,人自然也会长寿的吧。
从慧济寺到法雨寺,共有1088级台阶,名叫香云路(我们是从这条路下去的)。石阶上每隔三、五级,都雕有莲花图案。朝圣的香客们,遇花顶礼,三步一叩,五步一拜,形成独特的宗教景观。我们在乘车上山的时候就看到一个小伙子,磕长头上山,走3步,然后全身扑倒下去,拜过,再站起,再走3步,再拜。不知他心中有怎样的信念,竟激励他做此苦功。在青海塔尔寺也曾看到磕长头的,像这样年轻的却不多见。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评价他这样的虔诚。我对佛教了解不多,虽然我的爷爷是著名的居士,家中还有他的著作,大都是对经法的讲解。我自知愚昧,读不懂。看到那末多烧香许愿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真的懂得佛教的教义的。
我虽不信佛,却非常推崇佛教的与人为善,我想,如果大家都善待别人,而不那么追名逐利,佛祖也许不会那么忙了吧。沿着山路下山,当然比上山省力,但也不轻松,沿途都能看到叩拜的人。导游说,如果在3月19,6月19,和9月19普陀山观音香会节这几天,从这里磕拜上山的人,摩肩接踵,那情景该是无比壮观的吧。
山路嵌在崖壁上,放眼望去,海天壮阔,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景色极为动人。正是百居易诗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意境。忽见一方形巨石矗立路边,奇特的是,石上又累一长方形石,凌空卓立,危而不坠,让人惊叹不已。待转到正面(从下而上),才见巨石上书写了四个鲜红的大字“海天佛国”,是明代抗倭英雄侯继高所书,正是普陀山美景的真实写照。而上面的危石刻有“云扶石”三字,更是贴切,没有云扶持,石如何能如此稳坐呢?香云路曲折多致,路随峰徊,不时可以抬眼眺望大海,正是李白诗中“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的意境。也许普陀山真有仙气,在这里能使人忘却尘世的繁杂和烦恼,心情也变得无比宁静和舒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