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畹町芒市 |

云南边地畹町、芒市
离开了莫里,我们就向畹町进发了。
因当时我家有许多长辈,从内地到这里参加了滇缅公路的修建,如今活着的都已经90高龄了,说起当时修路的历史仍然记忆犹新。在这里留下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一个巨大的压路石滚放置在这里,是千万人修筑公路的历史见证。
畹町桥是著名的抗战“血线”-中缅公路中方一侧的终点。站在中缅界河这座普通小桥上,细细研读桥头的史碑,与长眠的人文和历史共同苏醒,仿佛看到60多年前的10万远征军踏过桥头,血战国内外的场景,几百万吨军援物资浩浩荡荡从桥上通过运往内地的感人镜头。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这座长仅20米、宽5米、高9米的畹町小侨,是中缅两国的国门桥。—桥两国——桥对面即是缅甸九谷市。中缅两国的国旗在桥的两头飘扬,近几年为了两国边贸发展的需要,修成更宽更牢固的钢筋水泥桥。旁边的木桥还在,桥的中心拦有铁索,这就是国境线了。桥头有边防军站岗,桥的两头分别驻有两国的海关、边防检查站等单位。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两国商人、边民在这里进出,一派和平安宁的祥和景象。这可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真是应该好好珍惜呀。我们因为没有出境的计划,所以只能在国界这边看看了。


边境


我们云南西南边陲最后一站就是芒市了。中午杨师傅带我们在一个不大的傣族饭馆吃了一顿可口的饭菜,因为匆忙也记不得吃了些什么,感觉是便宜可口。芒市又称潞西,是云南西陲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首府。芒市素有“黎明之城”的美誉,说的是释迦牟尼传教来到这里时,雄鸡啼鸣,晨曦就要普照在这翠绿的坝子上,便为它取名“勐焕”(黎明的城市)。芒市现在交通十分便利,每天有6、7班飞机飞昆明,打折后的票价在400元左右。芒市坝子宽阔平坦,驱车经过,但见坝子四周竹海茫茫,这里河渠纵横,湖泊如镜,村落繁星点点,佛寺林立,俨然是一幅南国画卷。进入芒市,看到大街两侧满是高大的热带树木,最多的是油棕,树干上密布巨大鳞片,边缘还有倒刺,枝叶如冠,好像一个个挂盔带甲的剽悍武士。而酒瓶棕却要妩媚得多,颇似傣家女人的裙摆,叶态婆娑,婀娜多姿。木棉、芒果、扶桑等花木绿树成荫,一派漂亮迷人的热带风光。芒市商贸繁荣,生意兴隆,有珠宝玉石及其他商场,是一个新兴的边陲重镇。最有趣的是警察岗楼,白色的方亭,飞檐翘角,看起来像个佛塔,可惜我没有照下来,挺特别的景象。
树包塔是芒市傣族建造最早的佛塔,佛塔是实心的砖塔,树为菩提树,塔身被树根缠绕包裹,张开的树枝丫就像一把巨伞覆盖塔顶。一眼看去,树包塔,塔包树,树塔浑然一体,景象确实壮观。你不知道究竟是一座塔,还是一棵树?塔中有树,树中生塔。塔身若金刚,威严肃穆;菩提树则一柱擎天,紧紧裹住塔身。塔基处,根须流入塔中,隐匿不见。据说这里原本有塔无树,当一粒菩提树种子被风带进塔缝,春雨浇下,种子生根发芽,渐渐便有了这奇观。塔孕育了树,树护卫着塔,这是一种典型的傣族式智慧。
这里来的人很少,只有一个老僧人看门,我们向他要了一个介绍,这座大殿及傣式、汉式、梵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构思别致,制作精巧,实为我国建筑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菩提寺除屋顶采用了汉族的歇山式建筑外,整体结构是傣族干栏式风格。殿内的佛塑像慈祥端庄,体态丰腴。佛像前供着各式各样的供物,有色彩鲜艳的纸花,图案精美的经幡、香炉等,是傣族建筑的缩影。寺内珍藏着琳琅满目的壁画、剪纸、万卷经书等三、四百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傣族艺术珍品。解放后,中国佛协从北京运来一尊高大的赤脚佛像,1956年中央又把“佛牙”运到该寺供奉,所以寺的名气大增。





至此,我们的整个行程已经基本完成了,下午4点左右就飞回昆明了。我们因昆明已经去过多次,所以决定到安宁去泡温泉,因它有明朝著名文人杨慎题字的“天下第一汤”。
后来又到滇池边喂了红嘴鸥,那情景的确壮观,成千只海鸥飞在高空,当你举着鸥粮向它们示意的时候,那些鸟就像飞机一样俯冲下来,黑呀呀的遮天蔽日,真是壮观。剩下的时间买了花和云南土产,我们就这样完成了我们的行程。晚上飞回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