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雁北游4—雁门关(代县)

标签:
代县雁门关 |
分类: 游记 |

山西雁北游4—雁门关
从文庙出来,我们驱车18公里,来到代县5A景区雁门关。
停车坐景区电瓶车,到达景区门口。山西真好,60岁以上就不要门票了。
只是进门要经过一段坑洼不平的路,稍不留心真能崴了脚。一路上经过一些饭店和卖货的小商铺,才能到达雁门关城门口。雁门关在代县以北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这一次,我们这三个关都走到了。
本来以为长城见多了,雁门关也不过和北京的长城大同小异,待进入城中,才知这里的规模之大,并非八达岭长城所能相比的。雁门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最为悠久,经历战事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是以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旅游区,远远望去,给人以边塞的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感觉 ,它矗立在这里,展现着这座名关的历史作用和兴衰历程,讲述着3000多年来它所见证的沧桑变迁和风云际会。
历史上,这里就一直是和匈奴作战的边关地带。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史书称: “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捐躯。
这座城关又经历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
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后来,边境北移,此关才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
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最为精彩的是可看到长城沿山势起伏, 登高看去,如一双大雁翅膀蜿蜒于半山,似要展翅高飞一般,让人惊叹不已。
下山吃饭, 景区的饭要比外边贵些,但是还好。吃了刀削面和一些小菜。驱车前往朔州崇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