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四十载再见仍少年---首师大77、78级校友入学40周年返校活动

标签:
入学40年纪念会 |
分类: 杂文 |

相识四十载 再见仍少年
---首师大77、78级校友入学40周年返校活动
2018年10月28日,秋风带走了阴霾,首师大校园里阳光灿烂。上午8点多,校园里陆陆续续来了一批不速之客。他们大都是60多岁的人,也有一些已经是70岁的高龄了。但他们个个精神焕发,认识的早就亲热的打着招呼,拍肩搭背的拥在了一起。他们,正是今天的主人,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第一、二届老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77、78级。两级同学入学仅差半年,几乎是共同成长的。这是最特殊的大学生,同学间年龄相差十几岁,却相亲相爱互帮互学了4年。大家来自四面八方,有农民,工人,学生,还有教师、大夫,各行各业,包罗万象。这应该是有史以来,最特殊的2届大学生了。首师大为此举办了改革开放40年,首师大77、78级校友入学40周年返校活动。感谢学校不忘我们这两届老学生,在40年后又让我们再次体会当年重返学校的喜悦。
4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来到母校,看到昔日的校园的变化和发展,看到一起学习生活了四年的同窗好友,看到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像当年入学一样,他们到报到处签到,然后去大礼堂开纪念大会。会上的发言和表演的节目,让大家回忆起当年的学生生活,内心充满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
在这里,我不得不表达我对师范学院的感激。文化大革命之前,师范学院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把许多出身不好,却品学兼优的,被许多重点高校拒之门外的学生招收进来,以至后来,师范学院向北京中学输送了很多优秀的中学老师,这些老师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成为中学教学的骨干力量。而我们77、78级同学同样受益于此。记得我当时因为出身、身体、年龄等原因,第一批录取就落榜了。而师范学院没有放弃我们这些老三届的同学,当北京市提出扩大招生、300分以上全部录取的时候,师范学院首先克服了种种困难,响应号召,补充招收了将近三分之一的老三届,有的系,甚至更多。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甚至不厌其烦到处联系。记得我当时并没有报考化学系,是刘老师来征求我的意见,在我已经入学无望的时候,把我招收到化学系。成为77级的一员。
如今,40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我们都是满怀着感恩之情。这些年,77、78级的同学,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干得不错。一线的教师个个爱岗敬业,工作勤勉,成为教学中的骨干力量。进入管理部门的、成为高层领导的也从不会忘记曾经就读过的母校,这次也回到了同学当中。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我们大都退了休,正是因为考上了大学,大家才能有了安定的生活,有了基本的退休保障,这是如今最现实的问题。所以说,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更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
我们原来的老师,大都已经退休了,有的已经去世了,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从老师那学到的精神,继而把这样的精神用在教育我们的学生身上。
在化学系的会议室,我们77、78两届同学汇聚一堂,每个人的发言都充满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看到学校的发展,我们也是由衷的高兴。同学们还唱起了当年我们在歌咏比赛中唱过的大合唱“祖国颂”,最后合影留念。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感谢我们赶上了恢复高考的契机。
希望入学50周年的时候,我们都还健康,再欢聚一堂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慨又该是更上一层楼了。
主楼前






78级同学在唱祖国颂

七七级化学系的同学





老化学系

新化学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