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正定过小年3—天宁寺,开元寺

标签:
天宁寺开元寺正定 |
分类: 游记 |

去正定过小年3—天宁寺,开元寺
看了两座名塔,大家兴趣更高了,于是步行来到了天宁寺。正定不大,很容易就走到了。
正定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和院内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现在保留的古迹已经不多,仅有凌霄塔和一对石狮,和前面几个塔一样,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主体建筑就是凌霄塔,寺外还有几座亭,相互映衬。进门处有一棵很大的泡桐树,已经上千岁了。门口两个表情特别可爱的石狮,象是两个小孩儿在斗气似的。塔上的有风铃,有风的时候就会玎玲作响,涤荡心灵的声音。
塔是八角九级的楼阁式塔,三层以下是砖砌,之上则是木构。 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样的结构对塔身稳定性非常有利。这也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然而,保存下来的实例并不多,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所以,它真的弥足珍贵。因它的木质部分居多,正定人习惯叫它木塔。这些塔一个比一个精美,咱们虽然不懂建筑,就它的外观已经让人赏心悦目了。
随后我们又来到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正定常胜街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隋开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奉诏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废毁,殿堂塌落,仅存钟楼和须弥塔。
现存的建筑是典型的唐代风格。与其他寺院的布局不同,开元寺并非采用的对称布局,而是塔和钟楼并列而立,反映了佛教寺院建筑从早期以塔为中心向晚期以殿为中心的过渡情况。
开元寺塔为九级密檐式塔,平面作正方形,一层有圆洞门,石刻门券雕有线刻的莲纹与双龙戏珠图案,上八层有小开窗。此塔初建于唐贞观十年,后代屡经毁建,现在所见是明嘉靖四十一年重修后的模样,形制上虽仍保持一些原有风貌,但究其实际年纪,“怕是四塔中之最稚者”。颇为有趣的是在塔的底层四面分别有八个浮雕力士,形象很是生动可爱。
钟楼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艺术风格。甚至上层木构件还有相当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在二楼可以看到屋顶的木结构和那口大钟。钟楼的屋檐四角也悬有风铃,
除楼塔之外,开元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放置在院内一隅的巨大赑屃和残碑了。这件赑屃2000年出土于正定府前街,同时出土的还有数块残碑,后移至开元寺内。从体量上来看,已知的所有古代龟趺都不能与之相比。根据残存的文字 ,推断碑主应为五代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进而认为此碑即《册府元龟》中所录之安重荣德政碑。而碑刻的毁坏和掩埋也应当与天福七年安重荣造反并最终被杀有关。龟趺与残碑不仅体量丰大,细细观之,碑身和赑屃上都有精美线刻,碑文书法亦佳,为开元寺又平添一个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