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看五绝1
标签:
法海寺 |
分类: 游记 |
法海寺看五绝1
京西有个翠微山,翠微山南麓有个模式口,此地古为京西重镇,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处入京。模式口的北边就是著名的法海寺。
去过几次,大学同学约好,说是法海寺有五绝,一定要去找到。三月八日,女人节,驱车前往。这里的环境实在不敢恭维,街道狭窄,市场混乱,以为好多年了应该有所变化,看来没什么起色。因为是妇女节,很多单位组织活动,所以路上人很多。
同学兴致很高,就怕落下一绝,所以细细找寻。首先看到五绝中的一绝:
四柏单孔桥,这个小桥在寺外,很不起眼,稍不留神就走过了。原本山前有一小溪,溪水从桥下潺潺流过,上有小桥,青石券洞上镌刻着“四柏一孔桥”五个字。传说此桥为明代所造。桥长5米,宽3米,没有栏板,没有桥墩,最奇特的就是这样一座小桥的东西两侧对称的长有四棵柏树,故而得名。可惜现在已经没有水,桥下脏乱差,桥也没有了吸引力。
一直沿山路向上。远远就见坐落在半山的法海寺。法海寺兴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 --1443)。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由明英宗朱祁镇的大太监李童集资,皇家工部负责修建的。明英宗赐名“法海禅寺”。
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建筑布局十分规整,沿中轴线拾级而上,台阶很陡,远看寺庙如同天宫。据说以前寺庙建制很齐全。依次 


四大天王栢



另外有两通古碑,碑文记录了法海寺的位置和寺庙的情况。
登上二十几级台阶就进了山门。
山门买票。如果不看壁画真迹,只需20元。如果看真迹,100元免门票。周一闭馆切记。
我们没有花100元,我以前看过,里边只能用手电照看,很黑,看不太清,不如看临摹的图,高仿很逼真。
进入山门,就来到大雄宝殿前面。在寺内的大雄宝殿前,巍然屹立着两棵巨大的白皮松,此为第二绝。它们郁郁葱葱的绿冠高达30多米,白干鳞片斑驳,西边的一棵干周长达5.5米,东边的一棵干周长5米。特别是西边的一棵,比北海团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将军”还粗壮。法海寺这两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时所植,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它们像两条银龙守护着大殿,人们称为“白龙松”。
如果买了通票就能进大殿了。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庑殿顶,殿中明代壁画更是北京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壁画,在中国现存壁画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里的壁画为第三绝。
后边有药师殿。里边是最著名的一幅临摹壁画。法海寺的壁画中最出色的就是画在佛龛背后中间的水月观音画,表情温和安详,和蔼祥瑞,给人出世超凡之感。她宽肩袒胸、肩披轻纱,这件轻纱轻烟薄笼,若有若无,仿佛还在微微颤动。仔细欣赏,不得不为大师们的画工赞叹不已。
这些壁画功底深厚,比敦煌壁画还要高出一筹,因敦煌壁画多出于民间画工之手,而这里的壁画为宫廷画师所作,自然不比寻常。
我们可以好好欣赏,虽不是真迹,却也栩栩如生,让人赏心悦目。
500年的铜钟为第四绝。侧殿里悬吊着龙纽大铜钟,高达二米左右,铸造精湛,为大明正统上年铸造。钟身上部铸有经文咒题,下部铸《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等。铜钟顶部是一对玲珑剔透的龙头———蒲牢,龙生九子,蒲牢是其中之一。钟腰下部,铸有助缘人的名单。



大雄宝殿殿内的顶棚上有三个曼陀罗藻井,都是明代原物。藻井是中国古建屋顶顶部特有的天花,因饰以花纹、雕刻和彩画故名藻井。一般用于尊贵的建筑如神佛或者帝王宝座顶上。法海寺的藻井上圆下方,通高一米,周围是斗拱,分作三层,层层上收,每层斗拱都是用雕刻精美的小木块,像镶金银器皿一样装饰而成。每个藻井顶部都会有“曼陀罗”。曼陀罗是密宗修行时供奉的佛像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