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

标签:
万寿寺 |
分类: 游记 |
出了紫竹院北门,沿着长河就来到万寿寺。
万寿寺始建于明朝,称聚瑟寺。明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出资,司礼监冯保督建而成,改名万寿寺,成为皇家寺庙。主要用做藏经卷,后经板、经卷移至番经厂和汉经厂,万寿寺便成为明代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清朝时又经几次重修扩建,西路于乾隆朝时改为行宫,遂成为规模宏大的皇家重寺。
清乾隆十六年和二十六年,清高宗弘历曾两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重修万寿寺行宫,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阁和梳妆楼,形成最后格局。当年,慈禧往来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要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
寺庙前,长河奔流,原来设有码头。每当春末夏初,帝王太后从紫禁城走水路到颐和园避暑,均在此驻跸下船稍事休息。
以前来过一次,有人讲解,很认真的看过。这次时间有限,匆匆一过。
山门上方,有清顺治二年御赐的石匾,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山门两侧的卡子墙、撇山影壁的砖雕,构图精细,为不可多得之艺术精品。两侧齐胸高的宇墙虎皮底座,朱墙白顶,色彩分明,有点西洋味道。可见清朝的时候已经接受了很多西方的文化了。
走进去,只见深庭广厦,琼楼玉宇,雕梁画栋,极其宏丽。其间曲栏回廊,御书碑亭,青石假山,古道地宫,苍松翠柏错落有致,
后院有一片假山,象征普陀、峨眉、清凉佛教三山,山上有三大士殿,正殿为观音,左为文殊,右为普贤。山后有两株古银杏树分立两旁,饱经沧桑的虬干枝叶高耸入云。去的晚了,树叶已经落了很多,如果早一点一定很美很壮观。
这里开辟为艺术博物馆,只是我去的时候,都没开门,不知道有什么展览。
寺外长河,缓缓流淌,北京难得的水系。如今,天冷了,船不开了,这条河环绕着北京,给北京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