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行2
台北故宫是我此行最期待的地方,但是看了却并没有震撼的感觉。故宫的外观就那么匠气,小的可怜,完全不能和北京的故宫相比。
台北故宫始建于1962年,1965年落成。其中的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赠的文物精品,约70万件。由于展览面积有限,一次只能展出3000多件文物,三个月轮换一次,要全部展完目前台北故宫典藏的文物需要28年时间。
走进故宫,看着那些稀世珍宝,有玉器、瓷器、青铜器以及陶器等等,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些国宝历经劫难,还能够保存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华北告急,那时北京故宫就开始准备将文物装箱撤离北平南迁。1933年2月6日晚上22点30分,这批文物在大批军警的监视下从故宫运到北平车站,用火车运往上海。从这一时刻开始,近两万箱、近百万件文物,开始了数万公里的迁移,历时15年。一批文物到上海、南京之后又迁到长沙,其中最重要80箱文物由庄严负责从长沙辗转运到贵阳安顺华严洞存放。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南京政府又安排将文物转移到后方。这次文物迁运到长沙后又多次转运宝鸡、汉中,每个地方停留不过月余,最后运到成都,存放于大慈寺,后又转运到峨眉,几年中,随时都在搬迁。战乱中路途惊险甚多,而近百万件文物,却毫发无损。
1948年底,国民党政府眼看大陆不保,决定将故宫宝物运到台湾,最后负责挑选这批运台文物的是号称“故宫四大金刚”的专家:书法专家庄严、瓷器专家吴玉璋、图书专家梁廷伟以及玉器专家那志良。他们从堆积如山的文物箱中精选出自己眼中的珍品,构成了今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价值连城的馆藏。据杭立武《中华文物播迁记》一书记载:“南迁书画9000多件,运台5458件,其中就有堪称‘中华第一宝’的书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南迁铜器2787件,运台2382件,其中就有铭刻字数最多的西周重器毛公鼎。”玉石中的玉白菜、红烧肉都是镇馆之宝。只是里边的展品不让拍照,展出的又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展品显得单薄了些,比我想象的差了很多。
当年,大陆和台湾分立,故宫的文物也永远的分离了。想到那些为保护文物付出毕生精力的人,曾经以为抗战胜利了,国宝就能回到北京故宫,没想到非但国宝,连他们自己也被裹挟到了台湾,他们望眼欲穿,希望这些国宝能够回到北京故宫,和其他的国宝团聚。谁又能想到,38年来,大陆和台湾虽然近在咫尺,却像隔了一道天河,无法逾越。这些远离故土的专家和那些国民党老兵一样,在这样一个小岛上日思夜想着自己家乡,和留在大陆的亲人,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他们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像庄严,死不瞑目的一件事,就是没有看到这些国宝回到北京的紫禁城。
人说成者王侯败者贼。可以想象,老蒋当年来到台湾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个泱泱大国的总统,窝憋在这个小岛上,时时准备反攻大陆,可惜至死他的愿望也没有实现。这个背靠阳明山的博物馆,也记录了老蒋的心情。因为一直想回大陆,所以建筑也就比较简易一些。
真的替老蒋叹息。

多年不见飘扬的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了


总感觉有点像灵堂



我们只是远远看看,没走过去。

网上的图片,玉白菜

红烧肉


圆山大饭店创立于一九五二年,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依傍基隆河,高耸于圆山之腰。圆山大饭店的位置,原为日治时期的台湾神宫所在,国民政府于二战后接收台湾时,拆除当时已经遭毁坏的台湾神宫,并原地改建为台湾大饭店;1952年,改由蒋宋美龄等政要为首组成的“财团法人台湾敦睦联谊会”(简称“敦睦联谊会”;“精省”后改名为“台湾敦睦联谊会”)接手经营,并改为圆山大饭店现名。里边很豪华,很多国家首脑都住过这里。现在大陆客也常常来这里住宿,真是时过境迁呀。

台湾的花很美,很多叫不出名字。



这就是团餐,8菜一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