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团快乐新疆游7-前往布尔津

标签:
新疆布尔津沙漠火烧山旅游 |
分类: 游记 |
四、喀纳斯湖之一 前往布尔津
固定沙漠大无边 火烧山体红艳艳
七百公里走戈壁 野驴野马都不见
今天七十七团的行程就是穿越准格尔盆地,驱车700公里,向布尔津进发,要到第二天才能真正到达喀纳斯湖。不到新疆不知道什么叫地域广大,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体现在要看一个景点开上几百公里是家常便饭。不过沿途的景色一点不单调,让大家的眼睛一刻不能离开窗外。
出发不久就进入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这片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玛纳斯河以东及乌伦古河以南,是中国第二大沙漠,同时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它的面积有4.88万平方公里,海拔300~600米。在新疆旅游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海拔变化,天池湖面的海拔是1928米,而进入盆地,海拔变成4~5百米,一下降了1500米左右,对于对高度敏感的人来说,还真有点不适应。
这片沙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水源较多,只是多半为盐碱滩,路两边总能看到白花花的盐碱结晶在地表。据说新疆的羊肉好吃也是和羊吃的是碱性草有关。据领队介绍,这里的植物主要是梭梭和蒿草,还有一些红柳等耐旱、抗风沙的植物。这些植物生命力旺盛,在沙漠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的生长。驱车百里,一直有这些植物陪伴。
道路穿行在沙漠中,低矮的沙丘上有用秫秸杆做成的整齐的田字格,用来固沙,看起来很漂亮,这是人类与沙漠抗争的杰作,没有它们,公路就会被沙漠吞噬掉。可以看出来,几千年来,人们就是这样一寸一寸的和沙漠索要地盘的。
再往前就看到了赭红色的山体,它们绵延几十公里,高低起伏,红彤彤一片,煞是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奇台火烧山了。不知道这里是不是有什么矿物质,大家都是学化学的,于是讨论起是什么金属氧化物或者其他化学物质是红色的,大有弄回一点化验化验的意思。 火烧山不是火焰山,火焰山以高温著称,而火烧山只是因为其山体颜色而闻名。它是由火山爆发的烧结岩构成,可以想象一早一晚,在朝阳或晚霞映照下,这些山一定会像火焰熊熊燃烧一样红光四射,那景观肯定壮丽罕见。火烧山也是由此得名的。
中间休息的地方是一片沙漠,没有村庄也没有休息站,只有孤零零的几个毡包。毡包周围没有窗子,唯一的通风口装在顶子上。
大家下车,看到有卖戈壁玉的,不过此时大家对玉的品种不太了解,只买些便宜的玉石赏玩,一般10元就能买到5块,其实在新疆戈壁滩上常常看到有人低头寻找什么,据说好多人都是来淘宝的,看看能不能找到成色好的戈壁玉。几个团员进入了一个毡包,x同学买了一碗酸骆驼奶品尝,获得了勇敢品尝家的称号,据X同学说,味道酸的可以,最大好处就是有润肠功效。毡包里很舒适,墙上挂满了照片和乐器。那就是牧民温馨的家。
(秦摄)
再上路的时候,车辆进入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成立于1982年4月,总面积有1.4万平方公里。 领队告诉团员们,卡拉麦里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低矮山脉。这里地貌复杂,植被丰富,水源充足,人迹罕至,成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天堂”。这里有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蒙古野驴、"普氏野马"、盘羊、鹅喉羚(黄羊)等出没。 如今蒙古驴已发展到700余头,鹅喉羚(黄羊)已有1万余头。此外,还有很多野骆驼、 盘羊、兔狲等各种"有蹄"的珍稀野生动物。红储金雕、大鸨、沙鸡等鸟类,以及沙蜥等爬行动物,都在这里繁殖生息着。尤其是这里的作为世界上仅存的野生马--普氏野马堪称研究马起源的“活化石”。普氏野马曾经生存繁育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和甘肃、内蒙交界的马鬃山一带,以及蒙古国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由于人类无情的猎杀、栖息地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多重原因,普氏野马于上个世纪中叶在野外灭绝,100多年前在我国绝迹。后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十几匹,经人工饲养放归自然,在新疆准格尔盆地如今已经是个有200多成员的大家庭了。
七十七团的旅行车正在穿越保护区,公路上有警示“小心动物出没”。不知谁有运气看到这些动物。大家于是睁大眼睛在沙漠中搜寻。突然SP同学双手拍着车窗大叫“我看见野马了。”弄得大家都紧张起来,领队批评道:“没好好听讲,我说了野马是什么颜色的?”野马生活在沙漠中,自然是土黄色的,以便保护自己。可SP光顾高兴了,忘记了这个特点,那是一群家养的马,都是黑色的。此时大家哄堂大笑,司机小X也警告SP,小心他的车窗。其实那些动物因为公路上车来车往,一般白天是不会靠近公路的,所以啥都看不见,只远远的看见一些骆驼在散步、饮水。
SP看到的“野马”(秦摄)
此时大家睡意全无,在团长的指挥下唱起歌来。路途虽长,友朋相聚,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