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沟72景

标签:
关沟旅游 |
分类: 游记 |
关沟72景
从南口到八达岭长城有一条长约 18公里峡谷,被称为关沟。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塞外的咽喉要道。从南口镇到八达岭镇,步步升高,有大约600米的高差。关沟古称军都陉(陉是就是山口),是太行八陉之一,曾经是明朝北京防卫体系的重中之重。这里有很多关口如:南口关、居庸关、上关、水关、八达岭关城、岔道城,关沟就因此得名。自古就有关沟72景之说,至今这72景已经所剩无几,居庸叠翠就是其中一景。关沟还有诸多名胜古迹,如石佛寺、云台、詹天佑墓、弹琴峡等,还有杨家将的传说故事。
游过了居庸关,我们想去关沟其他景点看看,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72景中的一些景点。问了当地人,人家说最好从居庸关上高速公路继续往八达岭长城方向开,水关长城出口,那里就可以看到弹琴峡、五桂头等景点了。
我们于是上高速一口气来到水关长城。这也是其中一景。
远远就看到了水关长城的关门,它是八达岭长城的东段,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的时候把它拦腰截断了。水关长城由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督建,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进入关门,就见一个大广场面对水关大门。一面墙壁上有一幅戚继光和当年修长城的浮雕。此段长城建于险谷口,长城顺应山势呈“V”字型,如巨龙似鲲鹏展翅欲飞,箭楼即是敌楼同时兼具水门功效,此种建筑方式在沿线长城中极为罕见,故名水关长城。可惜现在看不到水了,有点名不副实。远远看去,确实气势磅礴,那长城如苍龙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穿行于悬崖峭壁之上,城堡相连,烽燧向望,更有双面箭垛,但看那阵势拒敌万千不在话下。用雄奇险形容一点不夸张。只是已经爬了一处长城,就不再攀登。
八达岭水关长城地处关沟中部,七十二景似明珠般散落于长城四周,从弹琴峡、金鱼池、石佛寺、骆驼石等诸多景点融于方圆几公里空间,我们在当地人指点下,找到了金鱼池,然后进入了弹琴峡谷。
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风景旖旎。左手边的半坡上,有一个石洞。有人在这里放祭品。原来这里有一景:弥勒听音。洞中一个石刻弥勒佛,刻工虽不十分细腻,却成像于元代,有700多岁了。从弹琴峡隧道北口下到小溪旁,崖壁陡峭,向东不远,石崖刻有“弹琴峡 五贵头”六字,这里原是关沟著名景观“弹琴峡”。古时,这儿峰回路转,山青水秀。溪水从缓坡泻下,淌流在石罅之间,淙淙有声,两岸的石壁为之共鸣,悠扬婉转,如弹琴声清脆悦耳,故名“弹琴峡”。修京张铁路时,曾将东北面小山和峡谷削为平地,修八达岭公路,开山凿洞的泥沙石块,填平了沟谷。如今石壁题字依存,溪水旋荡于峡谷的优美声音再也没有了。
抬头就见五桂头山洞,这里原是旧京张铁路一个隧洞,现路基已拆除废弃不用了。这“五桂头”原名“乱柴沟”,是关沟七隘口之一,就在五桂山下。五桂山本名五龟山,因山势如五龟相聚而得名,抬头看时,却是有几个如龟头的山峰。它也叫五贵山。传说元末,明军进攻居庸关,乱柴沟有元兵防守,有火家庄火氏五兄弟用火炮轰开乱柴沟,为明立下汗马功劳。后来,明以火氏五兄弟为蒙古细作的罪名,杀了五兄弟,把五颗人头悬在附近道旁示众,人们遂称此地为五鬼头。不久,明为了安抚人心,封火氏五兄弟为五显财神,并立庙于石佛寺西,人们又改称此地为五贵头。修京张铁路时第四次改名为五桂头。
这里有很多杨家将故事,六郎寨、五郎卸甲洞、六郎饮马泉、五郎影、六郎影等。
(六郎影,来自网络,我们没找到)
在水关长城里边,有一个石佛寺,那里的村子就叫石佛寺村。我们开车进去,看到石佛寺破旧的大门,如今一直没有开放,它建于明永乐年间。现庙已毁,寺中佛像也多遭毁坏。八十年代,修八达岭公路时,石佛寺村迁移,在公路边修建了一座平台,将残损的佛像加以修复置于平台上。如今的石佛寺是九十年代重建的。位置在水关长城城墙下方,做工很粗糙。
关沟72景还有很多,但我们没有刻意去找了,只是走马观花了解了一下,以后有机会再去,到时候再看看到底能找到多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