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渡放松心情5----石经山探宝

标签:
石经山旅游 |
分类: 游记 |
十渡放松心情5----石经山探宝
吃过早饭,三车分道扬镳了。我带2辆车前去石经山。云居寺大家几乎都去过,附近的石经山多数人都没去过。
石经山本名白带山,在云居寺东二里处,俗称小西天。海拔450米。这里不仅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之处,也是佛祖舍利出土之处。
大家抱有极大热情来到景区大门口,却被告知因为山上有落石,已经关闭2年之多了。据说前几天还落下一块2000斤的大石头呢。失望之余,大家想近前拍张照,却发现翻越一个不高的栏杆,就可横穿铁路进入景区了。不知是谁带的头,大家就那么一个接一个的爬了进去。唯一的一个值班的人也没有多管,哈哈,我们就这样上山了。
山路平缓,巨石怪石处处可见。想必几亿年前这里是汪洋大海,这些水成岩的纹路非常明显。最守规矩的3人没走几步就停下不走了。我们剩下的四人继续向上。我们就是想去看看那些藏经洞。半山之处,凿有九个藏经洞,洞内存放自隋至明朝的刻经石板4559石。距今已经1400多年了。
据说隋代的静琬法师,就是接受了北周武帝毁佛灭法的教训,想把一些写在绢纸上或木简上的各种佛经,雕刻在石板上,封藏山洞里,想用这种办法来永远保存佛经,不使遭到毁灭。于是就选择了石经山这个地方,从隋代大业年中开始刻经,一直到唐代贞观十三年死亡,三十年间所刻的石经已装满七室。以后他的五代门人都相继刻经,一共装满了九个室。就是山上的九个藏经洞。唐代开元十八年,金仙公主请准玄宗颁赐佛经四千余卷,供作石经底本。这段事迹,就在石经山一座唐代建的石塔上刻有开元二十八年王守泰题记的文字。那个时候,其他出钱帮助刻经的人还很多。
以后辽代圣宗、兴宗、道宗也都赐钱帮助过刻经,在辽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埋在云居寺西南角。金代沙门见嵩续造石经。在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又造石经二十六种,埋在云居寺地下。去云居寺的时候曾经看到很多石经进行了恒温恒湿保护。
边走边赏景。只见山奇柏翠,沿山向上,半山之处有一平台,竹建小亭倒有村野风味,这里有一口古井,古井旁边是著名的半山泉,老蔚执意想打开井盖,但因盖子太重,终未能得见泉水。坐下小憩,可见对面山峰奇石高耸,松柏从奇石上伸展,像小黄山,又像张家界的风光,美的让人心醉。向上看,9个藏经洞深嵌于西面的崖壁内,远远看到一到汉白玉的栏杆横亘在洞前云雾中,看似如洞天仙府。更加一棵桃树从石洞前的崖壁上探出,别有意境。
又走了一段山路,见一小庙,里边的工作人员还是说上面不安全,让我们别再往上走了。已经可以看到藏经洞和雷音寺的山岩了。四员大将又有2人接受劝告停步了,毕竟人家说有落石危险吗。老蔚不信邪,说都到了这里,一定要上去看看。我们两人继续前行,于是再向上一段,走了108级台阶,就看到了藏经洞。这些藏经洞是白色岩石做成大门。通过石窗缝隙,看到里边还有一些石经版。石经山目前保存隋唐石经4196块,是刻经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可惜现在对这些石经没有找到如何保存的方法,还是在岩洞中任其风化。向下远眺,梯田、公路、铁路尽在脚下。
最著名的第五洞雷音洞(又称华严堂、石经堂)大门紧锁。从窗缝中可以看到洞内全景。只见洞内宽广如殿,因为此山矗立于群山环抱中,盛产大理石,僧人静琬法师率领第子把天然的石洞磨平,将146块石刻佛经镶嵌于四壁,洞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柱身雕刻佛像1056尊,号称千佛柱,是隋代雕刻中的精品。因为无法进入,只能把镜头伸进去凑合照几张了。
吃喝玩乐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哈哈,真正是放松心情之旅呀。(完)
进山要过铁道
神龟护宝
藏经纳宝
山路平缓
石鱼
藏经洞
圣水井
山景
水成岩
藏经洞
庙门口
藏经洞
洞里藏有石经
雷音洞内
千佛柱
古碑
夫妻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