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观复博物馆
标签:
观复博物馆 |
分类: 游记 |
参观观复博物馆
几个朋友昨天去了一趟观复博物馆。走大山子,南皋村,在一个很偏背的地方,我们找到了这个不起眼的地方。门票是50元,老人学生半票。我们去的时候,刚好有一部分政府买的赠票,得以免费入内。大家都熟悉,这原是马未都的私人开办的博物馆,现在据说已经是股份制了。一个人要想开办这样的保有大量国宝的博物馆能力毕竟有限。
一个木制的大门,带给人是古朴的感觉。走进院子,灰砖的小楼,让人感到十分典雅。进入博物馆,里边的收藏真是让人目不暇接。但就陶瓷馆,每样东西都十分精美,估计也都价格不菲。真不知道,这位收藏家为了这些宝贝付出了多大心血。


博物馆展出的藏品约有1000多件,总藏品约有5000多件,据工作人员介绍,过上几个月,就会换上一些展品。这些藏品大部分都是马未都早期的收藏,还有一部分是靠社会捐赠、理事捐赠或后期拍进的。
资料说:马未都的这些藏品是在1986年及1987年才开始形成规模,当时人们对收藏还处于朦胧状态,文物的价格比较便宜。当时北京城南有一位人称‘破烂张’的老人,他从农民那里块八毛地收来各种瓷器,再加价卖出。马未都从他那里买了不少东西,一般几十元一件。老张头对瓷器和其他文玩毫无认识,一律只当值钱的破烂。这可让马未都捡了大漏。
为了收藏,马未都也吃了不少苦。有时为了收一套紫檀、黄花梨、红木这种经典的古家具,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路途颠簸之后,却没有一件令自己满意。当然他也有很幸运的时候,据他自己说,教师刚平反那会儿他经常去北大收家具,那时大家都忙着搬新房,好多人嫌以前的家具太笨重,就不要了,有的干脆就把它给扔了。所以那时候他经常能买到不少好东西,最多的一次他一下买了29件。机会都是留给有心人的。在博物馆中你会有很大的体会,每一样东西都十分精致。
这里共有五个馆:陶瓷馆、家居馆、工艺馆在一楼,门窗馆、油画馆在二楼。
我们首先进入了陶瓷馆。陶瓷馆长年展出宋代至清代1000多年间,中国古代官窑、民窑的瓷器150多件,是宋(辽、金)、元、明、清时期,五大名窑(汝窑、钧窑、官窑、哥窑、定窑)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对于收藏一窍不通的我也被那些精美的器皿迷住了。陶瓷文明是中华文明最丰富的一支,外国人不就是因为中国的瓷器而称中国是China吗。釉色是陶瓷的外衣,有了这身外衣,那些器皿给人感官带来的是一种神奇的感觉。
看那些瓷器,白釉、黑釉质朴润泽。黄釉、绿釉色彩剔透。还有色斑、仿生釉是古代人的创新。美不胜收。那些器型有的独特,有的古朴,让人感官上极有美感。可惜不能照相,只拍了几张还不太好。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体会收藏家对藏品的情感。
(以上照片有朋友拍的)
工艺馆展出古代工艺品100余件,分三个展厅。展出了清代的漆家具;景泰蓝;古代的文房用具、铜器、漆器、铜胎画珐琅器等。很多东西都是价值连城的。
在二楼油画展厅中展示现当代中国知名画家,陈逸飞、杨飞云、陈衍宁、刘文进、罗中立等的作品,及10多件现代雕塑品。可惜我不懂画,看不出好坏,只能看热闹了。



马未都说:“任何国家都没有将自己民族的文物全部保藏起来的能力。国家的许多藏品往往来自民间的收藏,世界各大博物馆,包括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都有大量私人捐献的藏品。”为了把观复这个博物馆由私人财富变成社会财富,马未都把观复改制成为中国第一家理事会制的博物馆,由全部理事共同承担起对这个博物馆的社会责任。
与国家级博物馆相比,观复筹措资金方面压力比较大,但观复还是不断拍来流失海外很久的文物。对于资金的来源,马未都表示:“虽然资金有困难,但我们做博物馆的不会‘以宝养宝’,因为对于一个热爱文物的人来说,把自己珍藏的文物卖出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们目前主要靠理事和社会的捐赠。当然也通过做一些服务来赚取佣金,例如:做鉴定,订做古典家具,做经纪人等。”
观复博物馆地处偏僻,马未都对此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想和日本的MIHO博物馆一样,把观复建在深山里面,那些对文物真正感兴趣的人是不会在乎距离的。我要做最高端的专业博物馆。”
“观复”语出老子《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意为看了一遍又一遍。这样一个汇聚文化与历史的地方确实值得我们回味。
走出大门,回头再看观复,门口大石上刻着朱红“观复”字样。我似乎对这样的收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