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探“蓟门烟树”
今晨起床,但见白雪盖地,厚若棉絮,松松软软有一寸多。欣喜之余却发现道路难行。汽车压在凹凸不平的雪路上,似有侧滑的趋势。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要出远门了。于是决定去游泳。今天的车开得慢,当走上蓟门桥到学院桥的主道时,远远看到了高高伫立在城墙上的“蓟门烟树”的碑,以往路过常常看到,却没有机会上去看看,因为在道路中间,车开得很快,如减速拐弯恐被后边的车追尾,今天车慢,车距拉的也大,于是冒险开上马路,称为雪探“蓟门烟树”。

“蓟门烟树”是北京燕京八景之一。燕京八景源于金代,后几经变化,到了清乾隆年间定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
金台夕照 蓟门烟树 西山晴雪 玉泉趵突
卢沟晓月居庸叠翠这八个。早就想把这八景弄弄清楚,太液秋风在中南海里,玉泉趵突在玉泉山,已被封上住了官,这都是进不去的。金台夕照的位置至今不详,其他的倒都见过了。唯独蓟门烟树因为离得近从没走近去看。


白皑皑的雪,铺在城砖上,抬头望去,碑在雪中的高墙上挺立,那几个字“蓟门烟树”清晰可见。一个仿古城门隔开了现代的高速世界。走进城门却是一个幽静所在。这里修造了古朴典雅的楼、馆、廊,青砖灰瓦,别具风采,种植了花木草坪,虽是冬日,翠竹被雪掩映,园子背后就是小月河,要是到了夏日,就可以看到“芳树重重拥蓟门,苍茫烟翠满郊原”的美景了吧。


这里原本是人们休闲的地方,清晨总有许多人来跳交谊舞,今天因为下雪,分外清净,厚厚的白雪上只有稀稀疏疏的脚印,走上去吱吱咯咯的响,好有意境。

回来查了资料,蓟门烟树的说法最早见于唐代大历年间诗人李益,生前在客游燕赵期间,曾有题为《秦城》的七绝一首,诗云:“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烟树远依依。秋空莫射南来雁,纵遗乘风更北飞”。诗中“秦城”,在京城南宝坻县南十里,传为“秦始皇所筑”故得名,那就是大家熟知的秦城监狱的所在地吧。不过在金代都城中,真有称为“蓟门”的一处地方。从《金史》得知,当时的蓟门是个繁华所在。据考证,地点大约是今天宣武门外大街西侧一带。“南行约一里”便进了牛街北口,蓟门在古燕都城中靠近大悲阁。后来,大悲阁圮废,蓟门地名也不存在了。
据说,当年元大都的城圈比后来几个朝代都大,应该就是现在整个所谓土城一线,现在建了元大都遗址公园。
当时的蓟门一代应该是风景宜人的,明代,在邹缉所题王绂的《燕台八景图》上说:“蓟门在旧城西北隅,(误指元大都德胜门)门外旧有楼馆,雕栏画栋,凌空缥缈,游人行旅,往来其中,多有赋咏,今并废,而门犹存二土阜,树木蓊然,苍苍蔚蔚,晴烟浮空,四时不改,故曰蓟门烟树。”
清代,乾隆皇帝好古,寻访古迹,指元大都西墙残门为蓟门。写诗:“苍茫树色望中浮,十里轻阴接蓟邱,垂柳依依村舍隐,新苗漠漠水田稠。青葱四合莺留语,空翠连天雁远游。南望帝京佳气绕,五云飞护凤凰楼”。乾隆写了诗还觉不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于此,并在碑后赋诗:“十里轻杨烟霭浮,蓟门指点认荒丘。青帘贳酒于何少,黄土填入即渐稠。牵客未能留远别,听鹂谁解作清游。梵钟欲醒红尘梦,断续常飘云外楼”。它确切地描述了蓟门当时盛况。

所以,历史上的蓟门并不在蓟门桥北,而是在今宣武区界内的原金中都城中,今之“蓟门烟树”不过是借题发挥。为了后人怀古之情,1949年后,据史料和乾隆的诗,在学院路西侧土城又建起雄伟壮观的城门和碑台,蓟门烟树碑重新高高耸立。这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见到的蓟门烟树碑了。
因为车太多,我费了好大的劲才回到主道上。虽冒了点危险,但这次雪中的探访还是很有趣味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