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的平民小吃

(2008-09-26 20:36:28)
标签:

杂谈

 老北京的平民小吃

我从一岁来到北京就住在闹市口附近的胡同里,那时家里住着一个四合院,虽算不上深宅大院,也是成天关门闭户的,小孩不让随便上街玩。胡同里常有走街串巷的,那吆活声煞是诱人。使得我们常常趁大人不留神,偷着出去买点什么好吃的。卖酱驴肉的常常是晚上来,姨父会让家里的老保姆出去买点下酒,我们也就跟着跑出去,那卖肉的背个腰子形的木桶,在路灯下,放下案板,切上一块,那味道香的很,买回来,我一定蹭点吃。

我们孩子最喜欢卖猴拉稀的,那时白天家里大人去上班,趁看我的张娘不留神,我就跑了出去。那作糖人的在一个细细的麦秆上用糖稀作个小猴,在小猴的下边作个小碗,里边浇上糖稀,这就是猴拉稀了,它比较贵,好像是一毛一个,在我们来说属于奢侈品,只有大人开恩,我们才能品尝,喝完甜甜的糖稀,再把小猴慢慢吃掉,嚼在嘴里又甜又脆,回味无穷。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买灌肠的。那是个驼背老头,推了一个车,车上有个炉子,炉子上架了一个平底大锅,粉红色的灌肠切成菱形小片,放在平锅上煎,你可以去买一分钱的灌肠,卖灌肠的老头会拿那个铁铲子按住一小部分灌肠,灌肠被煎的滋滋作响,那声音和香味足可使你垂涎。当它变焦变脆了,老头就把那少的可怜的几片灌肠盛在一个极小的盘子中,浇上蒜汁,我们就用牙签扎着慢慢吃,那种享受,我至今无法忘记。我现在仍然对它情有独衷就是因为那时候的感觉太好了。可惜现在很难吃到那么地道的灌肠了,隆福寺的那家老字号,味道还成,只是外观总觉得不对。

后来慢慢长大,妈妈也常带我去吃北京的小吃。东安市场的奶油炸糕,杏仁豆腐都是我的最爱,可那就属于比较贵些的了,据说好些不是平民百姓吃的起的,可惜现在怎么吃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结婚以后,住在劈材胡同,偏巧老公也是对老北京的小吃有偏爱,我于是又多了许多爱好,比如卤煮火烧,那是得到前门的门框胡同去吃,原来有个老头,做得味道地道,后来老爷子走了,他的徒弟虽不如他,倒也一直保持了原来的风味。所以,我们常常要去那里品尝。可惜前门改造了以后,那里已经再也找不到了。

北京还有一种小吃,那就是炸丸子了。这其实是用绿豆面做成的,为了不太死,里边还加上粗粉条头,炸过后煮,别看那丸子吃起挺松,好嚼,可是特别禁煮。要说也没什么稀奇,白水煮了,再浇上芝麻酱和豆腐卤,撒上香菜,辣椒油,热呼呼的一大碗,真是百吃不厌。过去老北京干苦力的常常买上一碗,就着自己带的窝头,尤其是冬天,暖暖和和的,吃的连鼻涕都流出来了,一个字,香。今年我和老公到处找地道的小吃,听说白塔寺安平巷的炸丸子特地道,我和老公那天冒着大雨开车去了。想着下雨天不会有人,不想在小胡同里搭了不大的小棚子,居然有人站在棚子下面吃。好在雨慢慢停了,我们也就买了慢慢吃。和旁边的人聊起来,有个老先生还是从丰台过来的,说就好这一口。这里东西种类不多,主要买炸丸子、炸豆腐、烧饼、焦圈和麻花。但来的人图的就是味儿地道。

过去北京的贫民百姓家里穷,这些廉价的小吃就是他们的奢侈品。老公那时在四中上学,从家到学校要穿胡同,走小巷,免不了有许多卖小吃的,所以他比我对北京的小吃更有感情,比如豆汁,我始终喝不下去,他可是喝起没够。北京的小吃有个特点,没有吃惯的外地人还真不一定喜欢。当年我们有个朋友从西安来,为了表示欢迎,表哥居然用灌肠请客,没想客人说,这有什么好吃,不就是炸面疙瘩吗,一口没吃,倒是表哥自己吃得津津有味。那天我陪老公喝豆汁,他在里边喝,我在外边等,等了半天,他才出来,我问他一碗豆汁怎么喝这么长时间,他说,旁边一个女孩买了两碗,尝了一口就不喝了,对老公说,这碗我没动,你要能喝就都喝了吧。所以老公一口气喝了两大碗。

http://www.sidangonline.cn/bbs/attachments/month_0804/20080405_005c85a5f934144095e9OOxBjrR47yTy.jpg.thumb.jpg(豆汁焦圈)

所以外地来京的朋友吃北京小吃一定要有所选择。像搭链火烧其实就是长馅饼,好吃,鼓楼东有一家,各种馅都有,还可以免费喝粥。豌豆黄、艾窝窝、驴打滚、茶汤等甜食应该没问题,像羊杂碎汤、卤煮火烧、爆肚,不吃内脏、下水的人可别轻易买。

说起来,我真不能算老北京人,因家里不是老北京,只是在北京学着吃,一定介绍不全,还有许多会吃的人,哪里有好吃的,介绍一二,大家找着吃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